网上有关“时间之口(关于时间之口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时间之口(关于时间之口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浅析古希腊人的爱情观
(复旦大学 樊丽萍)
[内容提要]:本文以古希腊女性为切入点考察古希腊人的爱情观,并试图阐明“柏拉图式的爱情”的真正含义。笔者认为“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精神恋爱的代名词,也不能被简单地归为同性之爱,其真正要义在于节制。本文进一步揭示:古希腊女性在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与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古希腊人对于爱情的崇高理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 节制 古希腊女性
(Page 1/2)
在现代人的眼中,柏拉图式的爱情(Platonic love)似乎是精神恋爱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尽管人们对这种恋爱方式予以种种美好的憧憬,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清楚。可以说,现代人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更多地是一种误解。在柏拉图本人的对话录,尤其是以爱为主题的《会饮篇》和《斐德罗篇》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发表了很多关于爱情的见解,但却没有一个字谈起“柏拉图式的爱情”。1相反,柏拉图对爱情与情欲的关系倒做过专门的讨论。本文试图重新阐释“柏拉图式的爱情”,并通过分析柏拉图的爱情观来揭示古希腊人与现代人在爱情观上的异同。此外,文本将特别关注古希腊人的爱情世界中女性所处的地位。现代人普遍认为,爱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在男女两性之间的事,并以此为前提对爱情做了种种论述。但是在古希腊人的爱情世界中,女性却一直处于被驱逐的境况中,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女性几乎无法获得拥有爱情的权利。以女性作为切入点了解古希腊人的爱情观,能使我们对古希腊人的伦理观念获得更为明晰的了解。
一、爱神 爱情 情欲
只要对古希腊文化稍稍有些了解,就会发现,神话对于当时人的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古希腊人的生活观念与他们对神的认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样地,他们的爱情观也与他们对爱神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神话中有两个分管爱与美的女神:年长的一位是来自上苍,被称为天上的阿佛洛狄忒;年轻的一位是宙斯和狄俄涅所生,被称为地上的阿佛洛狄忒。2相应地,爱也就被分为两种:天上之爱与地上之爱。由于天上的阿佛洛狄忒的出生没有沾染任何*欲与放荡,所以与此相应的天上之爱也就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爱,值得人们真正向往与追求。而地上的阿佛洛狄忒更多地象征着地上之爱与情欲之间不可分隔的联系,因此被看成是低俗的、放荡的。
无论是在古希腊哲学,还是古希腊人的生活观念中,善和美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的爱情也是向往美和善的理念世界的。《会饮篇》记载了当时的社会名流关于爱神与爱情的争论,大致上反映了当时人的爱情观。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他所崇尚的爱情。苏格拉底那得自女巫狄俄提玛的、关于爱情的知识,真正反映出哲学家对于爱的问题的深刻的思考。
首先,爱的对象是善。爱情简单来说就是将善的、美的东西归于自身的一种欲望。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给爱情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当追求美的享受的欲望控制了推动正确行为的判断力以后,当这种欲望从其他相关的欲望中获得竭力追求肉体之美的新力量时,这种力量就给这种欲望提供了一个名称——这是最强烈的欲望,叫做爱情”3。这个定义揭示了爱与美、善之间的紧密关联,即在柏拉图看来,爱的对象是善,而不是美,美只是产生爱的动力。坚持爱的对象是美的这一观点的倒是阿伽松,他通过赞颂爱神的美而推出爱的对象是美本身。在《会饮篇》中,苏格拉底和狄俄提玛的对话也清楚地表达了下面的见解:“我们只爱善的,不爱其他”,“除了求善,爱决不会企盼任何事物的另一半或全部”。4而“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5在爱的影响下,人们企盼生育,如同企盼善一样,真正的目的是企盼不朽。
其次,最高的爱乃是一种哲学。爱不是与有血有肉的配偶结合,甚至也不是与某个“同类的心”的终生结合,而是灵魂与“远远高出于人类情欲上面”的“永恒的智慧”的“不可思议的融合”。6在现代人看来,爱情与哲学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古希腊哲人已经把哲学与爱情联系在一起。难怪以自知无知为信念的苏格拉底会说,爱情是他唯一懂得的事情。哲人对于爱情的思考不仅是深刻的领悟,还是一种生活实践。柏拉图将爱情比作一种神秘的宗教,一个人如果要达到爱的最高境界,必须经历四重步骤:爱的“最深密教的门径”必须以对形体美的敏感开始。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正确的指导,他会将自己对某个具体美的形体的爱转向高尚的谈话。然后他将认识到具体形体之美如何与其他美相联系,于是爱上一切美的形体,将具体的美视为渺小。再进一步,他将心灵美看得比其他形体美更为珍贵,开始导向法律和制度之美。最后,他凭借对美的广大领域的了解,用“双眼注视美的汪洋大海”,他发现沉思才能产生崇高思想,获得知识之美。这个时候他的灵魂关照到了美本身。他“那长期辛劳的美的灵魂会突然涌现出神气的美景”。7可见,在通往爱之圣地的道路上,人只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即从对具体形体美的敏感发展到对形式美、制度美和知识美的关注,才能最后拥有幸福,达到不朽。
再次,爱是追求自己所或缺的。在希腊神话中,爱神爱洛斯是资源神与贫乏神结合并在阿佛洛狄忒的生辰日降生的,因此爱神既分有母亲的贫乏、丑陋、邋遢和无家可归,又分有父亲的气质,因而强烈地渴望一切善和美的东西——勇气、坚毅、机智以及追求这些渴望的东西的技艺。但在严格的意义上,爱神并不是神,在苏格拉底与狄俄提玛的对话中,他们认同爱神是介乎人与神之间的精灵。爱神不是真正的神,因此不具有神的完美和全善。爱神所追求的正是他所缺乏的。因此爱的性质中也包含着一种对于自身缺乏东西的渴望。
除了对爱本身的阐释以外,柏拉图也并没有回避对爱情与情欲关系的探究。在《斐德罗》篇中他用马车做比方,形象地表述了爱情发生的过程中情欲与理智对人产生的作用。他把情欲比作一匹劣马,而理智则是一匹驯良的好马。当人处于爱情的迷狂中,两匹马就会交互起作用,劣马桀骜不逊,但是柏拉图更希冀灵魂中的好马占上风,即他崇尚的是理智和节制,在爱情的迷狂中,人仍然应该节制,过一种心灵高尚部分占主导地位的生活。如果爱使灵魂中的善的力量得到解放,那么人才能过上一种有纪律的、哲学性的生活并享受爱情带来的光荣和伟大。但是,如果没有完全遗忘灵魂的爱,做“一些凡人认为快乐的事情来满足欲望”也是被认可的,因为他们无论在爱情旺盛时还是枯竭时都可以算朋友。“由于他们有爱情,因此到了该长羽翼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长羽翼的”8
虽然古希腊人对于爱情与情欲有着严格的区分。但是拥有健康健全生命观念的古希腊人并没有回避情欲,而是将爱情与情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只要人与人之间有爱情,那么情欲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低级的事情。与之相比,东方人爱情观在对情欲的看法上则非常畸形。柏拉图认为人们最好能够控制住灵魂中的劣马,即节制地对待爱情,这样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二、柏拉图式的爱情
作为一个哲学家,柏拉图对爱情的思考与他的其它著作,如《理想国》等,构建的都是一个善和美的世界。“柏拉图式的爱情”的真谛并不在于超越时间、空间,也不完全是因为它只存在于灵魂与灵魂之间,而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虽然柏拉图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但是节制在他看来是获得真正爱情的关键。节制是灵魂中的另一匹马,它非常谨慎,使爱情不至于陷入情欲的低俗。爱情使人处于一种迷狂之中,两匹马交互占上风,左右着人的情绪。柏拉图则推崇节制,这样爱人之间才有真正的幸福产生。
此外,与现代人的想法相悖的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指一般的男女之爱,而是指发生在男男之间的同性之爱。值得一提的是,色诺芬也写过《会饮篇》,虽然他的写作宗旨与柏拉图大相径庭,但是在他的笔下,柏拉图所谈论的爱情同样指男同性恋。柏拉图式的爱是对善的追求,只有节制才能引导爱指向善的世界。众所周知,在古希腊人的眼中,只有男性才享有节制、勇敢等美德。女性只跟生育繁衍、家庭事物扯上关系,不具有这些美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女性还象征着放纵。因此,柏拉图所希冀的、节制的至善之爱必然只存在于男性之间。苏格拉底本身就是一个同性恋者,在《会饮篇》的最后,苏格拉底的情人对他的赞叹可以说是柏拉图式爱情的真实写照。苏格拉底的情人是一个美少年,他之所以爱外形丑陋,不拘泥打扮的苏格拉底,正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折服于苏格拉底灵魂的善和他的智慧。而对话中记载的苏格拉底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情人的故事更展现了同性之爱的力量。古希腊人普遍认为,爱人在他所爱之人面前才会表现得勇敢,因此在军队打仗的时候,很多士兵之间都是相恋的爱人。士兵打仗不仅是为了赢得胜利,更是在他的爱人面前表现出勇敢和智慧。因此,他们将变得骁勇善战,战无不胜。在古希腊社会,人们所指称的天上之爱基本上都是指男男之间的爱情,即男同性恋。只有地上之爱才指男女之间的爱,以及男子与男童之间的爱,因为这些爱大多出于情欲。
《会饮篇》中柏拉图对爱情的看法非常独到,远远超出了常人思考的尺度。但是他所描绘的爱情如同他构建的理想国一样,虽然美,但是带有遥不可及的理想色彩。他将爱情比作宗教,足见他对于爱情所表现的一种虔诚和执著的追求。因此,领会柏拉图式的爱情,并不是去体验那种简单意义上由于时空阻隔而产生的精神契合(精神恋爱),而是要实践那种在爱情的迷狂下,节制使爱情高尚而给人带来的善和快乐。柏拉图为人们构想了一个抵达爱的国度的云梯,他希望人们如同教徒一样地虔诚,不断释放灵魂中善的力量以最后得到永久的幸福。现代人在领会柏拉图式爱情的时候把灵魂的契合看成是最关键的因素,说明人们看到了柏拉图指称的爱是灵魂间至高无上的爱,但是却遗忘了节制对于这种爱情的重要意义。此外,现代人的爱情观使人们无法理解爱情与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柏拉图的爱情观不仅仅是对同性之爱的颂扬,也包含着哲人的理想,即爱的最高境界乃是哲学。以追求智慧和知识为目标的哲学家的生活才是最值得向往的,因为通过沉思,他们的灵魂能够关照到美本身。因此,只有理解善和美对于古希腊人的重要意义,只有通晓苏格拉底的“知识是善”的观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柏拉图式的爱情”。
三、爱情世界中女性地位的缺失
虽然爱情是如此值得人们向往和憧憬的事,但是在古希腊的女性看来,爱情与她们并无关联。与其说我们要考察古希腊女性在爱情世界中的地位,不如说是考察女性被驱逐出爱情世界的原因。在古希腊,男女两性地位非常悬殊。现代人所认为的那种自发地产生于男女两性之间的感情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并没有被普遍地接受。古希腊的城邦在数千年后仍是人们向往民主自由的理想模型,但是生活在那里的女性的地位却十分卑微。即使在爱情的世界里,她们也是被驱逐的对象。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妇女在经济领域没有经济自主权,在政治领域没有参与投票表决的政治权力。就法律地位来说,妇女同未成年人一样,一辈子没有在法律上独立的权力。妇女一生都要在监护人的监督下生活。9史料显示,古希腊的妇女大多时候被隔绝在家中,操持家务,很少有参与公众活动的机会。妇女隐居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观,而沉默顺从就是妇女的美德。婚姻对古希腊女性的意义仅仅是繁衍后代,掌管家庭。
由于古希腊人对妇女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崇尚美与善的爱情世界自然也与妇女不沾边。一些哲学家更是将女性被驱逐出爱情世界的现象解释为天经地义。色诺芬的《经济论》从家庭性别分工的角度论述了女性天生适合室内工作,因此,养儿育女、料理家务是她们的职责。妻子取悦丈夫不是靠化妆打扮、涂脂抹粉,而是辛勤地操持家务。在色诺芬看来,婚姻只是一种需要,男性与女性结合只是出于功利打算,没有丝毫爱慕的成分。既然男女之间的婚姻没有以相互爱慕为基础,那么男性只有在与同性的交往中才能得到爱情。女性在当时连自由出门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要寻找自己的爱人更是没有可能。古希腊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单性社会,男女之间地位的悬殊是构成男女之间缺乏爱情的一个原因。
女性在爱情世界中被驱逐,不仅是当时的现实,在柏拉图理想的爱情世界中,依然没有女性的位置。如前文所述,柏拉图崇尚的爱情依旧是男性之间的同性之爱。对柏拉图来说,女性在他的理想的爱情世界中没有地位很可能与女性没有受过教育有关。在《理想国》中,他专门讨论女性受教育的问题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柏拉图向往的是最高境界的爱情,而没有受过教育的妇女根本没有知识,也就不懂得善,因此被排除出爱情世界也是理所应当。
亚里士多德对于女性的观点也很具有代表性。现代人普遍对斯巴达社会的女性很关注,因为她们与男性一样锻炼、生活,并操纵着很多公共事物。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斯巴达的女性却是“放纵”的,他指责斯巴达妇女由于一贯放纵,而在城邦遭到敌人袭击时给城邦带来极大的混乱。10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娴静是女人的本分。他只关心如何将妇女和儿童作为公共财产有效地进行分配,以利于城邦的统一。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女性根本是毫无爱情可言的。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会直接冲淡友情而破坏城邦的善。
女性在爱情世界中地位的缺失,与古希腊人关于女性的成见也是分不开的。女性被看成是没有思维能力的,是毫无节制的肉欲的象征。而过度的肉欲则会使男性丧失节制能力从而失去理性;此外,与女性的过多接触也会使男性沾染女人气,而丧失作为男性象征的优秀品质——勇气。11有些研究者认为,当时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下,在古希腊也有尊重女性的传统。其实,古希腊人同现代人一样,将女性分成两种类型:一是生儿育女的母亲;二是被男人玩弄的妓女。古希腊人对女性的崇敬之情只是出于她们作为母亲,因为做母亲意味着掌管家务和抚育子女。就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来说,依然是十分低下的。就现代人的理解来看,在爱情面前,男女两性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爱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古希腊社会中的女性一直处于屈从的地位,男性对女性的成见以及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也导致了女性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
四、一个特例:古希腊的高等妓女
古希腊的绝大多数妇女因其生活被拘禁而没有获得爱情的可能性。但是有一类女性因为其职业的缘故而获得了比一般女性更多的自由,她们就是当时的高等妓女。虽然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妓女的地位更加低下,但是古希腊的高等妓女却因为她们拥有姣好的外貌,出色的才艺和较高的教育程度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在史料中,我们也发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男女之爱在古希腊的踪迹。伯里克利与高等妓女阿斯帕西亚的爱情几乎举世皆知。当时的伯里克利是有妻室儿女且掌握实权的政治家,但是他为了迎娶阿斯帕西亚而与妻子离了婚。阿斯帕西亚虽然是一个高等妓女,但是她美貌、聪明,有一流的交际手腕,这些素质使她很快就成功地让当时最重要的人物都拜倒在她面前,连苏格拉底也不以与她交往为耻。更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曾把《米尼舍若斯》中的悼词写给阿斯帕西亚,而且由苏格拉底来朗读。在她嫁给伯里克利以后,她的政治影响力就日益加强,以至于普卢塔克认为她是为了自己的故乡米利都而挑起了雅典与萨摩斯岛的战争。实际上,伯里克利对阿斯帕西亚的宠爱为他的反对者提供了攻击自己的有力借口。12最后阿斯帕西亚的被驱逐可以部分说明当时社会对这种男女之爱的不能容忍。
在史料中,还记载着很多发生在古希腊高等妓女身上的生活,她们的爱情以及与贵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的社会名流之所以接受并乐意与这些高等妓女来往,这与她们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些高等妓女大多美貌、聪明、活泼,并拥有高超的交际手腕,她们的职业使她们不必隐居于家中,也因此获得了机会找到自己的爱情。这些珍贵的材料给我们一个启示:古希腊的男性并不是天生没有对异性的爱。只是男权社会极大地限制了女性的活动空间和受教育的权力,最终导致了男女之间很难产生哲人所认为的那种高尚的爱情。整个社会只有将男女之间的爱理解为与肉体满足脱不了关系的情欲。
五、男女之间的爱情之谜——一个神话的启示
现代人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非常自然的。这个理论只有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迹可寻。在《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叙述了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最初的人与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人本来有三种:除了男性、女性,还有半男半女的阴阳人。最初的人是球形的,有着圆圆的背和两侧,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身体的其它器官都是现在人的两倍,因此能够任意行走,跑动的时候也非常快。最初的男人是太阳生的,女人是大地生的,阴阳人是具有两种性别特征的月亮生的。由于人类想要造诸神的反,飞入天庭,于是宙斯和众神商量出了对付人的办法:将人劈成两半。这样人的数目增加了,伺奉神的数目就加倍了;此外,人的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强大,不会对神构成任何威胁了。宙斯把人劈成两半后,吩咐阿波罗对人做了稍稍的改动,于是人就成了现在的模样。被劈成两半的人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于是奔跑着来到一起,相互拥抱。这种对另一半的爱使情欲复苏,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13
按照这个神话,我们每个人都在找寻与自己相合的另一半。由原始男人切开的人,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和男人交朋友,是男人的追随者,即男同性恋者。由原始女人切开的人,她们对男人没有多大兴趣,于是成为女同性恋者。由原始的阴阳人而切开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受到异性的吸引,即发展成为男女恋人。“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出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14按照阿里斯托芬的解释,无论是男同性恋还是男女之间的异性恋,爱情都是出于对自我的另一半的慕求。虽然古希腊社会普遍认为男性象征着节制勇敢等种种美德,因此男同性恋被认为是高尚的。但是这则神话同样证实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确实有一个渊源,与男同性恋一样都是发自于自然。最初的人有三种,阴阳人的存在使男女之间的结合不仅仅出于情欲,也同时是对前生自我另一半的渴望。只有在神话世界中,女性没有被驱逐,她们被认可有获得爱情的权利。
阿里斯托芬的这则神话几乎成为《会饮篇》中最著名的篇章,很大程度上因为它对于爱情与人性关系的精辟阐述。现代人把男女之间的爱情看成理所当然,也渐渐能够包容同性恋,并认可同性之爱。但是在古希腊社会,人们却高扬象征着崇高品德的男男之间的同性之爱,而贬低男女之间的异性之爱。在史料中纵然有关于当时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记载,但是处于主流的还是女性在爱情世界的地位缺失。在古希腊社会,男性强权的统治和压迫使女性丧失了自主权,连对爱情的渴望都被男性意识形态的强权所剥夺了。
对于古希腊人爱情观的考察,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到古希腊哲人对于爱情思考的深刻,理解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另一方面,以古希腊女性为切入点,我们也看到了古希腊单性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不良影响。古希腊人对于爱情的理想虽然非常崇高,他们也丝毫没有回避爱情所带来的情欲。但是他们所推崇的爱情模式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无疑是畸形的。通过古希腊人爱情观与现代人爱情观的比照,我们能够理解认识古希腊人的伦理观念和古希腊社会风化的成因。
伯里克利在形容雅典人的时候有一句名言“是热爱美的人,但没有失去质朴的品味,是热爱智慧的人,但没有失去男性的魄力”。15这也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古希腊社会象征着文明的盛世,而生活在古希腊的女性则使现代人看到了盛世的另一面。或许,从现代人的眼光出发,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古希腊人的爱情观。但是古希腊哲人对爱情的思考直到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出自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
意思:(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
全诗如下:
前赤壁赋
宋代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全诗的解释如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词句注释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 ),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的意思。
少焉:一会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横,横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驭)。
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自存在。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怀,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为苏轼借鉴的屈原的文体。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随,循 和:应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嫠: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缪:通“缭“盘绕。
郁乎苍苍:树木茂密,一片苍绿繁茂的样子。郁:茂盛的样子。
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酾(shī)酒:斟酒。
横槊(shuò ):横执长矛。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友。侣 :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麋(mí):鹿的一种。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须臾(yú):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数次。
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共食:共享。苏轼手中《赤壁赋》作“共食”,明代以后多“共适”,义同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关于“时间之口(关于时间之口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幼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时间之口(关于时间之口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时间之口(关于时间之口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时间之口(关于时间之口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