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关自然村(关于旧上关自然村的简介)

网上有关“旧上关自然村(关于旧上关自然村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旧上关自然村(关于旧上关自然村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善守弗替,保世滋大之规也:湖州栖贤山仙顶寺小游杂记

@铁山青士(笑独行)[述记]

世人偶经挫折辄相顾色动,不复敢一试手,而盘根错节者不少概见,岂真力不足耶,毋亦未尝用力焉耳。

——《仙顶寺云房记》

5月16日,湖州城西芦山村,栖贤山仙顶寺。

这回我去寻访栖贤山仙顶寺,是缘于前一天从城西樊漾湖村回城时在44路公交车上见到了一个“仙顶寺风景区”的指路牌(在西塞山路志和路路口?)。当晚百度了一下,得知仙顶寺传说为《昭明文选》主编、南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修佛处,寺中有一口古井,有一棵银杏古树,还有一条“南宋古道”,于是便认定值得一看。

出发前我不知道栖贤山仙顶寺与芦山村的关系,仍然是乘坐44路公交车前往,在严家坟站下车,然后步行前往寻找,这才发现了芦山村,而且发现芦山村有21路公交车。到达芦山村村口时,就看到了“仙顶寺风景区”指路牌,而且是公路两边各有一块。这样,我就顺着指路牌指示的方向往村里走,一直走到村尾也没有遇见人。随后继续向着山麓走,很快就在上坡的水泥路边发现了“仙顶寺南宋古道”。

“南宋古道”是采用青砖和碎石铺就的,从芦山村尾一直通到寺前的财神殿和两个放生池(其中紧邻水泥路的一个貌似为企业赞助)。与古梅花观石板路(从吴沈门村到金盖山山脚下)和道场山古道相比较,这条古道可谓独具特色,感觉带有很显著的“官道”风格:青砖路多数是立铺式的(靠近仙顶寺的一段也有平铺式的),效果犹如青砖叠砌的古城墙,既正规又大气。如今所见的青砖路估计是经过近代修复的,因为隐约带有晚清色彩。这条古道给我的感觉除了幽静外,就是相当潮湿、特别清凉,荒僻的感觉倒是并不强烈。

仙顶寺外墙的橙**很醒目,门楼的檐角挑得很高,感觉颇有气派。我先察看了一下寺外和寺后的情况,然后从寺院边上关着的大铁门中开着的小铁门进入寺院。其间,我曾在寺前路边见到一位盛年男子在干泥水活,又在寺前见到两位中年妇女提着东西从寺院出来,往电动车上装,我没注意看是什么东西。

进入寺院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仙顶寺还真是没法跟“湖州第一道场”万寿禅寺相比,无论是规模、布局还是建筑本身。不过,在观览了一番后,我觉得仙顶寺还是有一定特色的,尤其是单就“老东西”遗存而言颇有可观处。

首先是一口号称历1500年而不枯的古井——“太妃井”。传说昭明太子曾将一位先他而去的太子妃葬于栖贤山,并建娘娘庙、植银杏树护祀之,昭明太子去世翌年,娘娘庙内地上“突涌两泉”,人皆以为“哭昭明太子薨”,遂称之为“太妃井”。本是两眼泉,然则如今只能见到一口井,不知是何道理。

其次是一棵树龄约1500年的银杏古树。传说昭明太子所植银杏树共计32棵,后来只剩下这棵冠绝“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银杏古树。

第三是一条“南宋古道”(通称“栖贤古道”,指路牌又称之为“达摩古道”)。虽然没有历史文献可稽,但说它与仙顶寺一样始建于南宋初期还是大致可信的。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称:“仙顶庵在城西二十里栖贤村,宋绍兴初建。”

第四是一块近两米高的太湖石石碑——《仙顶寺云房记》碑。碑文系“归安李延瑞”1899年为仙顶寺长老品莲所撰。由于碑上很多字已漫漶残损不可辨,因此,在观览时我只是就着字迹清晰的地方查看了二三处。当晚有幸查获网友湖州千年古刹仙顶寺于九年前发布在新浪博客上的《仙顶寺云房记》碑文全文(繁简对照并简注),这才认真地通读了一遍并反复查看部分段落,由此了解了仙顶寺的简要历史以及晚清和清末遭劫重建的详情,感觉很是受益。

第五是一块高约一米出头的“亭鹤铭”石碑。铭文由“里人王鸾”撰书于1822年。看铭文的意思大约是,在从芦山村尾到仙顶寺前的“栖贤古道”(也就是“寺路”)上曾经有一座凉亭,其中立有一块“亭鹤”碑,旨在“镇以亭鹤,永作护持”,但由于年久失修,“亭实废弛,名存事往,睹阙遗址”,“今兹兴举,亭路共巧”,乃“仍其旧制,图鹤于中”。不知道现在“遇仙亭”的位置是否就是这凉亭的旧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关于昭明太子的传说外,仙顶寺还有关于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传说,说是栖贤山上某洞穴乃是达摩祖师入东土后首度禅修处,栖贤山山顶亦称仙人顶,古时曾有达摩阁矗立其上。

“湖州栖贤山亦名西崦,去郡西二十二里。自山麓盘折上行六、七里达于绝顶,曰妙高峰。去峰下二里许有石室,旧传有居此成仙者,因名其处为仙人顶。冈阜平旷,群峦环抱,泉生石间,不涸不溢,盖天然胜境也。”这是碑文的开头部分。鉴于在湖州地方文献中少见关于仙顶寺的记载,我觉得有必要在此对《仙顶寺云房记》碑文略作引述。

据碑文记载,仙顶寺始建于南宋初期,原名利济庵,元时改称仙人顶庵。明初毁于兵火后曾久无僧侣,明代中后期重建,始改定今名。晚清咸丰末年在“粤寇”手中化为焦土(仅正殿意外独存),同治初年“湖地肃清”后,回归栖贤山的三位长老在“结茅、采樵、茹蔬、诵经”中“度徒五人”,直到同治末年才得以着手“重兴故址”。

其间,在记述了仙顶寺晚清和清末遭劫重建的详情后,碑文作者还发表了一番感慨评论,感觉“正能量满满”且颇有益于“励志”,特摘录如下:

“顾[长老品公与夫]其徒坚苦卓绝之行,亦往往足以感动人心。世人偶经挫折辄相顾色动,不复敢一试手,而盘根错节者不少概见,岂真力不足耶,毋亦未尝用力焉耳。”

“今夫举事者,人也;藉用以举事者,财也。理财必有法,而行法则仍视乎人生之众,而食之寡、为之疾而用之舒,古之道也。品莲一浮图耳,故其事业止于此况。士大夫之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者,苟以是道行之,亦何事不可为哉?虽然士大夫欲行一法,同列者或阻之挠之、阳奉而阴违之,而因以败其事者比比矣!独品公行之数十年,其徒辈悉率而□□□□□相恤,底于有成。傥所谓同心之利若断金者耶,宜其兴之未艾也,由是善守弗替,是即保世滋大之规矣。”

至于仙顶寺清末以后的历史,则有湖州市佛教协会官方资料可以补阙,大致可以概括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期,仙顶寺曾有僧人百余众,寺田亦有百余亩。寺院在抗战后逐渐败落。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只剩下那棵树龄约1500年的银杏古树和寺西北竹林中石块垒成、业已颓圮的墙基以及倒散在地的一座太湖石灵塔(墙基在寺外,我自然是没见到,太湖石灵塔我应该也没见到)。当然,还有那条用青砖和碎石铺就的“栖贤古道”。

在寺院里观览时,我曾见到三位僧人,分别是男孩子、老爷子和小伙子。这一点让我感觉很亲切,因为此前去过的几处道观佛寺,不是闭门谢客(金盖山古梅花观和铁佛寺),就是“没人上班”(毗山慈云寺和道场山万寿禅寺)。男孩子从大雄宝殿里出来,殿里似乎还在念经,我对男孩子行了一个双手合十礼,他也连忙向我回礼。老爷子是去芟除建筑墙根的杂草,我在向他行礼后问他,寺院有哪些东西是古代留下的,他说,有一口古井,有一棵古树,还有就是后面山上的祖坟(好象是这么说的)。同时,他还对我说,要农历八月份来比较好看。而小伙子则是一直在位于寺内一侧的菜地里忙活着。寺内天王殿前有不少鸽子在“晒太阳逗闷子伸懒腰”什么的,地藏殿前也有一些鸽子,我还在大雄宝殿一侧向下俯瞰整个寺院时发现身旁有一只鸽子也在“俯瞰”,感觉这些鸽子似乎都不太怕生。

关于昭明太子曾在栖贤山读书修佛(包括葬太子妃于栖贤山)的传说应该是史无可稽的,我倒是在网络上见到不少帖子提及桐乡乌镇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以及昭明太子跟随南梁开国功臣兼文坛领袖沈约到乌镇读书的故事。不过,既然仙顶寺有这个传说,我意就不是凭空编造,一定有其历史因由。据《梁书》昭明太子本传记载,昭明太子曾因“吴兴郡屡以水灾失收”而上疏劝谏征发吴兴民丁参与“开漕沟渠,导泄震泽(即太湖)”一事,这也算是与吴兴有一定的缘分吧。

观览完仙顶寺下山时我没有走“栖贤古道”,走的是同样通到芦山村尾的水泥路。水泥路的坡有点陡,我发现刚下山的一段路边就是“栖贤古道”。与此同时,我还发现一路上路边隐藏着很多修得很气派的墓,多看到几处后,我开始感到有点阴森了,赶紧专注于看路下山,心想还好是下午,而且天上有太阳。

到村里后我遇到了一位骑着电动三轮车、身材瘦小的老爷子大哥。我跟他打了招呼,他问我去山上啦,我说是;他说就一个人啊,我说是;他说老婆孩子没有来啊,我说我没有老婆孩子。于是,他居然从车上下来了,对我说,你没有老婆孩子我不信,看你长得挺像样的(大意如此),我说确实没有。他说那你肯定结过婚,我说是;他说那你怎么没有要孩子,是不是她跑了,我说不是,是那个时候还不想要孩子。然后,他说那就再去找一个老婆,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就说噢;他说一定要找一个哦,我说好,同时向他作揖道别。他看我走到十米开外才上车。

回到公路上时,我见到两位盛年男子站在路边说话,我就问其中一位公交车站牌在哪里,他让我沿着公路继续往里走。随后,我在走过头后感觉没路走了又折回,问了坐在公路边小超市前聊天的几位壮盛年妇女大妹中的一位,得到两位大妹的明确指点,并得知最后一班公交车是四点半到,还有十二分钟。就这样,我顺利地坐上了21路公交车回城。对了,其实这芦山村就在湖州高铁站后面。

(2020年5月28日至30日追补)

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什么时候最适合去

农村修路申请报告(精选6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农村修路申请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修路申请报告 篇1

阜阳市颍泉区土地管理中心:

 小杨庄自然村位于阜阳市县颍泉区行流镇大周行政村南部,023县道邵苏段南侧800米,全村46户,230口人。村前有良田基地260余亩,土地肥沃、平整,已被列入阜阳市行流镇土地整改开发计划之内,村前与基地之间原有一条宽4米长700米的东西路,道路直达村中心小学。该生产路把我村农田一分为二,是农民播种、管理、收割村前庄稼唯一的一条路。但这条路坎坷不平,路基低洼,每逢雨雪天气,道路处处积水成池,泥泞不堪,一直处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播种与收割,制约着农资、货物运输。目前,我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在他乡为祖国的建设默默地作着奉献,家中只留下老弱病残,守护农田,看护子女上学,每逢阴雨天,稍大点的孩子尚可深一脚浅一脚的踏着泥浆去上学,年龄小的,只能和那些自己都走稳的爷爷奶奶相互搀扶着蹒跚而行,一不小心老人小孩都摔得满身是泥。

 多年来,人民期盼能修一条生活生产用的水泥公路,未能如愿。看着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相邻村庄都修了水泥路,人们想不通:为什么唯独我们村一条水泥路也没有?百姓们对此痛心疾首,每当人们议论起此事,年老人热泪盈眶,反复质问:现在惠农政策好了,为什么惠及不到我们这里?年青人满腔愤恨,仰天长叹:我们年年出去给外地搞建设,谁来给我们建一条便于娃上学的路?由此可见,村民对修路的迫切心情和殷切期盼是多么的强烈!

 现在,村民对长久没有出入之路一事,意见非常大,整天谋划着带上干粮集体上访。但我们依然相信,朗朗中国,悠悠我党肯定心怀天下,情系村民。党和政府了解了我们的疾苦与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定会本着支持“三农”,为民办好事的精神,借此万亩良田开发计划之“春风”,为我村修一条农田增产增收,百姓出行方便,孩子上学放心的平安路!焦急期待领导的批复!

 特此报告

 行流镇大周村委会

 20XX年6月8日

农村修路申请报告 篇2

尊敬的xx村村支领导: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组原有道路已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出行的要求。现我组村民主要出进的道路坎坷不平,路基低洼,一直处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态,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对老年人和小孩的出进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每逢阴雨天,孩子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踏着泥浆去上学,年龄小的,只能和那些自己都走稳的爷爷奶奶相互搀扶着蹒跚而行,一不小心老人小孩都摔得满身是泥,甚至可能发生意外伤害。多年来,村民期盼能在原有主要进出道路的基础上修一条水泥路,但未能如愿。看着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使相邻村组都修好了水泥路,但村民对我组长久没有一条象样的出进之路一事,意见非常大,人们想不通:为什么唯独我们组想修水泥路有这么难!?村民们对此痛心疾首,每当人们议论起此事,村民们总是反复质问:现在的政策好了,为什么惠及不到我们这里?由此可见,村民对修路的迫切心情和殷切期盼是多么的强烈!

 但我们依然相信,村、支领导一定会了解了我们的疾苦与迫切需要,一定能情系村民,一定会本着为民办好事的精神,为我组修一条百姓出行方便,孩子上学放心的平安路!

 此致

敬礼

 xxx组村民:

 20xx年xx月xx日

农村修路申请报告 篇3

尊敬的XX领导:

 一、xxx村基本现状

 xxx乡xxx村位于xxx乡南沟里属于深山村,全村203户,789口人,辖2个自然村,12个居民小组,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地和外出打工为主,该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林特产,同时又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交通设施落后,大部分村路宽度不足3米,属于过去的山村土路(羊肠小道),中间又坑洼不平,乱石遍布,且弯急坡陡,标准很低,还缺少必要的防护排水设施。特别是一到雨季汛期,山洪暴发,大部分路段被冲毁,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以及孩子上学问题。

 二、修建乡村公路情况

 面对xxx村路交通难问题,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乡党政主要领导和交通主管部门领导多次到xxx村实地勘察与村干部们一起共同谋划修建该村公路,20XX年经交通部门规划设计,在村集体经济薄弱以及乡财政资金困难情况下,发动了全村群众采取了一事一议筹劳方式修建了路基,为了尽快修上水泥路,在区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乡村倾尽全力,想尽了一切办法修通了7.5公里水泥路,不但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修建乡村路的`内容及规模

 xxx村乡村路全长7.5公里,设计标准为乡村四级公路,路基4.5米,路面宽度3.5米,厚度0.15米,均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

 四、路面硬化工程投资情况

 修建xxx村乡村公路总投资1221858.00元。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如下:

 1、水泥1260吨×400元=504000.00元

 2、沙子3074立×65元=199810.00元

 3、石子4098立×41元=168018.00元

 4、人工费:225000.00元

 5、伸缩缝板条、合子板计18700.00元

 6、养生薄膜:12500.00元

 7、拉水车运费:18500.00元

 8、架三相电用线:3500.00元

 9、电费:4680.00元

 10、修路基用机械费:15000.00元

 11、路基加宽、改线、占地、占树补助:15400.00元

 12、二人打更、零工:19250.00元

 13、其它费用支出:17500.00元

 14、合计:1221858.00元。

 五、申请资金扶持说明

 修路总投资1221858.00元。按着国家村村通工程匹配资金,每公里10万元,7.5公里计75万元,我村缺口资金471858.00元。

 缺口资金的原因:

 一是我村的路基较差,坡陡、弯道多、线长。

 二是各种原材料比20XX年都上涨一倍。

 三是汽油、柴油涨价,车运费增高。

 四是今年的人工费普遍提高。

 五是我村严重缺水,打道用两台农用车到7公里以外滦河往回拉水。

 根据以上几点原因,造成我村7.5公里工程,缺口资金近50万元,又由于我村经济基础较差,20XX年硬化的1.2公里还欠***信用社贷款39.800.00元。加上今年的缺口资金我村欠外债50多万元。

 鉴于以上因修建乡村水泥路,致使xxx村欠下了许多外债,急需支付兑现,特申请区政府批准此资金申请报告帮助我村解决部分资金。

 特此报告

 XXX

 日期:20XX年X月XX日

农村修路申请报告 篇4

宁德市财政局:

 我是福安溪柄莤洋大队下辖的坑边自然村,现有人口百来多人口,今因村内的旧路年久未修,加上山洪的冲刷,使原有不是很牢固的路基再次受创,迫使我们村民重修村中的部分路基,也想借此修路之季也将路面用水泥硬化,给村民生活带来方便,但村中并无公有资产和资金,所以所需资金都要村民自己承担,但这次修路预计资金在九到十万,我们村民自发集资到2.6万,目前面对修路资金短短缺,十分范难,现恳请领导给予大力支持给我们村民造福,也便我们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我村群众将不胜感激领导,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农村修路申请报告 篇5

行流镇人民政府:

 小杨庄自然村位于阜阳市县颍泉区行流镇大周行政村南部,023县道邵苏段南侧400米,全村46户,230口人。村前有良田基地260余亩,土地肥沃、平整,已被列入阜阳市黄淮海经济开发区建设计划之内,村前与基地相邻原有一条宽4米长330米的东西路,道路直达村中心小学。但该路坎坷不平,路基低洼,每逢雨雪天气,道路处处积水成池,泥泞不堪,一直处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态。严重影农作物的播种与收割,制约着农资、货物运输,孩子们上学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的踏着泥浆往前蹃,一不小心就会摔得满身是泥。多年来,人民期盼能修一条生产生活用的公路,未能如愿。

 现在,我村被列入黄淮海经济开发计划之内,百姓又对修路之事翘首企盼,企盼各级领导借此“东风”,为我村修一条农田增产增收,百姓出行方便,孩子上学放心的平安路!特此申请!

 行流镇大周村委会

 20xx.3.6

农村修路申请报告 篇6

 我纳拜组位于距上关镇政府1公里处的西面,全组72户,314个口人。进组路全长1600米。这条路,路面窄,堡坎高,只能通过马车或机动三轮车。每逢雨雪天气,处处积水成池,泥泞不堪,一直处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态,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播种与采收,制约着农资、货物运输。近几年,我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家中只留下老弱病残,看护子女上学。每逢阴雨天,稍大点的孩子尚可深一脚浅一脚的踏着泥浆去上学,年龄小的,只能由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搀扶着蹒跚而行?

 组里的房屋建设等用料,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只能靠马车或机动三轮车运进,而且转运费很高,建一幢普通住房,需要几千元的转运费。并且我组是上关优质六月李的主产地,是上关优质六月李特产的品牌形象。每年在6―7月,不少客商都慕名而来采购。同时,我组还发展西红柿、生姜等种植。交通的不便,给组里的发展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障碍。然而这条土路已经几十年了,每逢雨雪天,这条路 泥泞到无法通行,车辆进不来,出不去,连摩托车都没有办法骑。这条路的硬化,一直是我组群众的梦想。几经筹划,在去年正月初一,通过群众会议,我组群众自筹资金10余万元,自调土地,自请挖机,自投劳工,自买石料、砂子和水泥,分工分段修建,投工1000多个。

 由于这条路堡坎高,方量大,村民们再也伤不起了。老百姓自做的这点事,只是杯水车薪。 修路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德。我组群众生活水平还处于贫困状态,我们相信,泱泱华夏,朗朗乾坤,党和政府肯定心怀天下,情系人民,一定了解我们的疾苦与迫切需要。望各级政府领导本着支持“三农”,走群众教育活动路线,为民办好事的精神,给我们组修一条让百姓出行方便,孩子上学放心的平安路!帮助我组完成多年来修这条路的夙愿!殷切期盼解决!

 此致

敬礼

;

白族村寨周城(扎染之乡)最佳时间:四季皆宜

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处滇藏公路旁的周城,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8868人,几乎全是白族。周城不仅因为其境内的蝴蝶泉而闻名遐迩,而且还因为这里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家家门外石板路,户户门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庄的特色。密如蛛网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顺着七拐八弯的巷道流淌,古朴而又幽静。巷道两侧一幢幢白墙青瓦楼房,是周城白族的传统石墙土木结构建筑,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是这种建筑特征的写照。周城民居通常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由一幢二层楼的正房两侧各配一座厢房,以及正房对面的一堵墙壁共同围成的一座封闭式院落。四合五天井是指四面都是楼房,四个角的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天井,加上中央一个大天井的院落式建筑。主房都背依苍山,座西朝东。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古戏台以其建筑宏大和工艺精湛,堪称周城白族建筑的精品。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是周城居民节日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古戏台前广场上南北相对的两棵大青树是周城村的风水树。傍晚时分,周城的晚街便在大青树下举行。

有人说周城的白族女子简直像一只马蜂、一只喜鹊!周城的女子腰身苗条、婀娜,衣着色彩鲜艳、明快又大方。尤其是她们的绣花包头,体现了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看,弯弯的包头像洱海里的新月;艳丽的朵朵绣花代表了上关花;顶端洁白的缨须像苍山顶的白雪;耳际垂下的缨穗随风飘洒,显示了下关的风。

昔日周城白族先辈们赶马驮货走夷方、下海捕鱼都成了老人摆古的话题,但周城的白族经商和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古老传统习惯一直沿袭着。已有300余年历史的扎染手工艺在新时期大放异彩。扎染又称绞缬染,俗称扎花布,是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经漂洗拆线后即呈图案,美丽古朴。今日的周城扎染产品已有250余种,远销到欧美和东南亚各国,每年为国家创汇200多万美元。在周城,从10多岁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会扎布。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另外,周城的传统白族手工刺绣产品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眯,产品远销世界各国。还有许多周城白族群众在从事餐饮业,酸辣鱼成为周城白族餐馆款待佳宾的拿手好菜。

周城的白族主要信奉佛教,周城境内有银相寺、龙泉寺等佛教寺院。与其他白族村庄一样,周城也有本主崇拜。周城有两座本主庙。灵帝庙供奉的本主是蝴蝶泉边的斩蟒英雄杜朝选;景帝庙供奉的本主则是开辟周城的始祖赵木郎岗。他们都是传说中的英雄和祖先,是本村本地的保护神。

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礼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装束。新娘头上戴的花冠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色的许多小绒球组成,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类似旗袍的大红长袍在进婆家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块,以示此后将为人妻人母。胸前用红毛线拴挂的小镜子,表示与新郎心心相印,同时又是驱邪的照妖镜。新娘还有戴墨镜的习俗,相传也是为了避邪。

周城白族除与汉族过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传统的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周城白族的火把节在大理坝区白族村庄里特别引人注目,以火把多和火把大而著称。

要了解白族,请您到周城白族村来,了解了周城您就认识了白族。

关于“旧上关自然村(关于旧上关自然村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展艳杰的头像
    展艳杰 2025年08月30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展艳杰”

  • 展艳杰
    展艳杰 2025年08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旧上关自然村(关于旧上关自然村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旧上关自然村(关于旧上关自然村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 展艳杰
    用户083008 2025年08月30日

    文章不错《旧上关自然村(关于旧上关自然村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