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水浒传中黄文炳为何成为梁山好汉的劲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水浒传中黄文炳为何成为梁山好汉的劲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宋江最大的尅星为什么是黄文炳
据明代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记载:“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古代,一般家庭子女少则两三个,多则八九个。
《水浒传》中兄弟姊妹最多大概要属曾家了,曾家兄弟五个:曾涂、曾密、曾索、曾魁与曾升。这五兄弟之间区别不大,一般读者不易分辨。兄弟之间区分度最高的莫过于黄文烨、黄文炳兄弟二人。一个是黄面佛,一心向善;一个是黄蜂刺,一心向“上”。
小说中,宋江江州之行经历多次磨难,每次磨难大多有所收获,转危为安,同时收服个把英雄好汉。宋江磨难次数诚然不及西天取经的唐僧九九八十一难。宋江遇到的最大一次磨难是浔阳楼题诗后遇上了生命中的第一号克星赋闲在家的通判黄文炳。
且说宋江在江州虽系犯人之身,但是在戴宗、李逵等人的徇私枉法下,好不逍遥自在。一日,宋江独自一人在浔阳楼上小酌,三杯之后,也学迁客骚人顿生无限感慨,诗兴大发。宋江题下了《西江月》一词: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邱,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一词之后,宋江觉得不过瘾,不足以表达其内心的那份苦闷,又来了四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一时兴起忘乎所以,在墙上留下了“郓城宋江作”五个字。在盛行文字狱的北宋,此等举动必是反诗无疑。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是朝廷命官,尚且被贬为团练副使。宋江,一个戴罪之身,其命运可想而知。
巴斯德曾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张居正也曾说:“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宋江题下了反诗,随时准备着一心向“上”的黄文炳出场的时候到了。小说中描述黄文炳“虽读经书,却是阿谀谄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贤妒能,胜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专在乡里害人”。黄文炳听说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
目光毒辣的黄文炳在浔阳楼上巧遇了宋江所题的诗词。这是宋江的命,也是黄文炳的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黄文炳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黄文炳第一时间来到蔡九知府处。蔡九是当朝太师的儿子。黄文炳准备傍上这棵大树。当黄文炳不知如何引起反诗这事时,蔡九知府主动提出了盛行于开封府的小儿谣言:耗国因家木,刀兵水点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黄文炳这等煞费心机之人一眼看出了谣言中暗含的“宋江”二字。黄文炳趁机将宋江反诗一事提出来。一番探讨推理之后,将宋江与反诗必然地联系到了一起。黄文炳准备用宋江的血祭奠他那逝去的日子,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
黄文炳循线追踪,宋江手到擒来。在之后,戴宗这个参谋为宋江出馊主意让其装疯卖傻。这等小计俩岂能瞒过黄文炳,轻而易举被识破了。在经过几番拷打之后,宋江原形毕露,主动招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蔡九差戴宗送信至开封府报与蔡太师。吴用中途使用掉包计,期望瞒天过海,不曾想犯了常识性错误:蔡太师回信中用了过去的职务。在黄文炳面前,吴用的掉包之计简直是小儿科,一眼即被看穿。在这一系列活动,梁山上的精英们接连犯了一个又一个的低级错误。黄文炳飞黄腾达的美梦指日可待。
正当黄文炳准备收获宋江的人头这枚果实时,晁盖率领梁山英雄好汉几近倾巢而出,举全山之力将宋江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宋江着实被黄文炳折磨惨了,在获救之后不顾晁盖的反对,置诸兄弟性命于不顾,执意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也与宋江消了这口无穷之恨”。在花荣等人的支持下,宋江的建议被无条件地采纳了。黄文炳被张顺等人顺利拿下。从此,梁山上开启了宋江与晁盖的二元政治时代。二人力量此消彼长,逐渐过渡到宋江寡头时代。
在被黄文炳折磨得死去活来得机会报复时,宋江大骂:“黄文炳!你这厮!黄文炳!你这厮!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如何只要害我,三回五次,教唆蔡九知府杀我两个!你既读圣贤之书,如何要做这等毒害的事!我又不与你有杀父之仇,你如你哥哥黄文烨与你这厮一母所生,他怎恁般修善!久闻你那城中都称他做黄面佛,我昨夜分毫不曾侵犯他。你这厮在乡中只是害人,交结权势,浸润官长,欺压良善,我知道无为军人民都叫你黄蜂刺!我今日且替你拔了这个‘刺!’”宋江一番义正言辞声讨,胸中闷气逐渐消解。当宋江提出“那个兄弟替我下手?”时,李逵主动承担了凌迟的任务。黄文炳之死是书中最为残忍的一段,不忍卒读。
黄文炳这个通判缘何赋闲,不得而知。客观来说,不得不承认,黄文炳具备相当的能力,尤其是分析问题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且看黄文炳在蔡九面前分析小儿谣言:“‘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著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第二句,‘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著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诗,明是天数,万民有福!”通过拆字法,黄文炳三言两语即将宋江分析出来了,而且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分析能力。黄文炳绝对不是那种胸无墨水之人。
在其后黄文炳对冒名家信的推理中,再见证了其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黄文炳对蔡九道:“只是这个图书是令尊恩相做翰林学士时使出来,法帖文字上,多有人曾见。如今升转太师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图书使出来?更兼亦是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令尊太师恩相是个识穷天下高明远见的人,安肯造次错用?相公不信小生之言,可细细盘问下书人,曾见府里谁来。若说不对,便是假书。”黄文炳的逻辑推理环环相扣,一针见血,直接推理出信件问题之所在。
黄文炳是个人物,绝对是个有水准的人物。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黄文炳与黄文烨是一母所生,其性格、行为大大不同。黄文炳满腹才华,赋闲在家,不安心于做赋闲通判,时刻准备着,期待着他日东山再起。在此过程中,黄文炳傍上了蔡九这棵大树直通蔡太师。黄文炳充分利用宋江题反诗这一机会,准备大干一场,其飞黄腾达也曾近在眼前,指日可待。终究是黄粱一梦,一切成空。
站在梁山上的立场上,黄文炳是十恶不赦之人。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黄文炳有其不足为人道之处,但也有令人惋惜之处。如若能为朝廷所用,黄文炳兴许能发挥其聪明才智,为朝廷做出些事情来,为老百姓谋些福利。
黄文炳的哥哥黄文烨在宋江口中是黄面佛。想必是乐善好施的乡绅。黄文炳与黄文烨系无为人,大概有无为而治的意思包含其中。黄文炳积极有为最终千刀万剐,黄文烨无所作为得以善终。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黄文炳与黄文烨这对兄弟是截然不同的。对待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之于好与坏、善与恶,需要读者客观冷静的分析与对待。
柴进、晁盖、宋江,都仗义疏财,为何大家都服宋江?
宋江要看看兄弟们对自己的态度,借此显示自己的权威
宋江犯的是“十恶不赦”之罪,不管他那个“天理”和“父教”还记得不记得,要想活命,就必须 “落草为寇”。但就这么让人家从刑场上救出来,然后上梁山,自己总会感觉到“窝囊”。人家曾经请你上山你不上,现在就这么不羞不臊地上山,实在是够难为情的!宋江必须要做出一点儿事情来让人信服才行。这才是宋江攻打无为军的动机。剩下一点就是,这些人能不能听他的指挥?当然,他预料到他说话肯定好使,只不过是在晁盖面前验证一下而已。在“这个唤作白龙庙小聚会”的人员当中,一共是二十九人,除却宋江晁盖,还有二十七人,其中,晁盖从梁山带来的十六人。十六人当中,真正属于晁盖的只有刘唐、三阮、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八人,其余都是宋江从清风山介绍到梁山的,从根儿上说都是宋江的人。宋江在江州结识的李俊等九人,加上李逵、戴宗,属于宋江的人是十九个,占有绝对多数,所以,剩下来宋江只需要做给晁盖看看就成。当宋江提出攻打无为军,晁盖提出先回山寨,然后回来报仇,宋江马上说:“若是回山去了,再不能够得来。”花荣马上表态:“哥哥见得是”。紧跟着就把话题引到具体行动上来,这就是“路境”。薛永马上就说,他愿走一遭。根本就再也没有晁盖说话的份儿。书内说的也是“宋江自和众头领在穆弘庄上商议要打无为军一事”。薛永去的结果是带回来一个叫侯健的人,他根本就没有说明无为军的兵力部署等具体情况。侯健说了两件事:这事情不干蔡九知府的事情;这可以有两种解释,薛永故意这样说,好让宋江有个借口不打江州城;或者是间接暗示宋江,不要打江州城。再就是介绍黄文炳有个“黄佛子”哥哥。而实际情况是,宋江既没有攻打无为军,也没有明确黄文炳这个重点目标,而是杀了黄文炳一家就准备收兵回庄了。书中是这样写的:“这宋江一行众好汉只恨拿不到黄文炳,都上了船去,摇开了,自投穆家庄上来”。要不是黄文炳自己撞上了,宋江是一定就此草草收场的。
宋江和晁盖的关系好吗?有人说他们表里不一,外表关系好,其实并不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16条回答。
这就是三个人做人的差异。
**《古惑仔6》里面,台湾第一大帮三联帮有两个元老,一个叫做忠勇伯,一个叫做金老师。忠勇伯本来是副帮主,金老师则是军师。说起来,金老师深谋远虑,办事能力强,同黑白两道关系都很好,应该比忠勇伯厉害。
而忠勇伯对金老师的评价是:这个人,很会做人。
金老师只是周旋于各势力之间,以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对三联帮并没有什么忠心,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但是金老师就活到了最后,即便山鸡上台恐怕也要重用他。
而忠勇伯对三联帮忠心耿耿,不惜一切维护帮派利益,最终竟然被新人帮主雷复轰派人暗杀。
道理也是一样。
要说仗义疏财,柴进、晁盖、宋江都是很厉害的。
第一首推柴进。
柴进其实最仗义疏财,且讲义气的。
武松怀疑自己打死了人,去投靠柴进。
柴进明知道武松是杀人嫌疑犯,窝藏他是重罪(宋朝是连坐制度),仍然留下武松,还养了整整一年。
关键是,武松脾气暴躁,期间不断殴打柴进安排来照顾他的仆人。
人家说,打狗也得看主人,武松此举等于毫不给柴进面子。
柴进虽不高兴,但是却忍了,并没有将武松赶走。
就给银子方面,柴进因林冲打赢了洪教头,出手就给了他50两银子,后来还写了推荐书帮助林冲在监狱安顿。
可以说,柴进是最讲义气,最舍得花钱的。
第二就是晁盖了。
大家注意,晁盖发现来投奔他的刘唐被抓,立即花费10两银子谎称是他外甥,将刘唐救走。
更厉害的是,明明是白胜受刑不过,揭发了晁盖他们。
然后,晁盖他们逃走以后,仍然花费重金行贿,将白胜夫妻救了出来。
这可以说是有情有义了。
而且江湖好汉听说生辰纲以后,从全国各地来找晁盖,说明知道他仗义疏财,也愿意进行组织。
第三就是宋江。
宋江其实相比上面两个要差远了。
他没有收留过武松这类犯人,其实他老家就有藏人的地窖,但他从没有受过这种人,就是怕被连累。
而宋江唯一的本事就是撒一些钱,而且会笼络人。
就以武松为例,柴进冒险养了他一年多,反而迎来了武松的仇恨。因为柴进开始对他很好,后来因武松殴打他的仆人,柴进恼怒之下对他冷淡了一些。
然而,宋江的本事可就大了:过了数日,宋江取出些银两与武松做衣裳。柴进知道,那里肯要他坏钱;自取出一箱段匹绸绢,门下自有针工,便教做三人的称体衣裳。武松告别回老家阳谷县,柴进取出些金银送与武松。武松和宋江离了柴进东庄,行了五七里路,武松作别道:“尊兄,远了,请回。柴大官人必然专望。”宋江道:“何妨再送几步。”路上说些闲话,不觉又过了三二里。武松挽住宋江手道:“尊兄不必远送。尝言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天色将晚;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
宋江大喜。武松纳头拜了四拜。宋江叫宋清身边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与武松。
看看,这就是宋江手段的厉害之处。
他其实只说了一些好话,给了最多十多两银子,就让武松对他心服口服,还结拜为义兄。
而柴进不但冒杀头充军风险窝藏了武松,花费在武松身上银子恐怕一百多两也不止,却没有什么好结果。
其实,宋江笼络人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而且会看人下菜,投其所好。
遇到戴宗,宋江知道他是比较有主见、有能力的人,主要是平辈相交,大家做朋友,平时一起吃喝玩乐而已。
但遇到了粗鲁的李逵,宋江见面就直接给10两银子,来实际的。
李逵这种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一下子就被10两银子打动了:只说李逵得了这个银子,寻思道:“难得!宋江哥哥又不曾和我深交,便借我十两银子。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
首先宋江是官场上混的人,在江湖 社会 上的人,都懂得江湖 社会 混的规矩,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虽然官江在官场上的职位级别很低,但由于宋江是江湖 社会 黑白二道都在混,比宋江级别高的白道官场上的人,也得给宋江的面子,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惹不起宋江混黑 社会 的朋友圈,另外主要是与宋江合作捞人,大家可以一起发财。
而在江湖 社会 混黑 社会 的人,由于宋江在官场上混,这些混黑道的人由于经常犯事,会经常落在了刑警队的手中,也就经常需要拿钱请宋江帮忙活动捞人,所以混黑道的人也很给宋江的面子。
宋江之所以在江湖上称呼为及时雨,正因为宋江是个生意人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将江湖与官场融合在一起了,说白了宋江靠江湖人养活他,羊毛出在羊身上,不但挣到了拥金,还挣得到了个好名声,及时雨宋江。而宋江又靠为捞这些江湖 社会 的人士,与上级官员合作,说白了就是开了家中介公司,吃点中介费,不但帮顾客完结了单,还与上级官员大家都发财了。所以江湖人土,官场官员与宋江合作愉快,皆大欢喜。
这要分三个问题来看:一,柴进和晁盖哪里差了,二,大家凭什么服宋江,三、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服宋江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如果从整体来看,服宋江的确实占了大多数。就算晁天王没死,这梁山之主的位置迟早是宋江的。
得人心者得天下,历来如此。问题在于:大家为什么服宋江?
一、柴进最先出局柴进确实是个仗义疏财的好人,可惜做不到有始有终。例如武松流落江湖,最早投奔的就是柴进。柴进收留了武松,并且好吃好喝侍候着,还有银子可拿。
可武松这个人脾气不好,喝醉了酒喜欢闹事,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经常跟庄客打架,大家能说他好吗?时间长了,柴进就冷落了他,竟然落到在廊道窝着烤火的地步。
结果,柴进虽然在武松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他,却也没落个好,反而是与武松才见面的宋江,和武松一见如故,又是结拜兄弟、又是送银子,两个人的关系能不好吗?
柴进这个人胸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要笼络人心、收买英雄好汉,更没有识人之明,没有发现武松有一身恐怖的武功!
就算是“豹子头”林冲这样闻名江湖的猛人,柴进在与他交往时,也始终放不下身段,还让人家跟洪教头比武,这是把林冲当啥了?鬼知道洪教头挑衅林冲是不是柴进纵容的?
堂堂禁军教头,居然要沦落到和乡间土霸比武的境地,林冲又不傻,他心里能爽吗?这柴进,就是小家子气!钱花了不少,真心朋友没交到几个!
二、晁盖的短板是过于“柔弱”,缺乏手腕晁盖并不是个好人,作为东溪村的保正,原本应该守卫一方、与民安靖,可他利用职务之便,勾结盗贼,为非作歹。后来更是亲自下场,劫了生辰纲!被迫上了梁山。
晁盖确实够意思,也同样仗义疏财,可他同样是胸无大志。身为山寨之主,既不考虑招兵买马、壮大自己、攻城掠地,又不收买人心、为兄弟们找一条出路。
晁盖当寨主期间,可谓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他主政期间,梁山的实力基本上没有发展壮大,来投奔梁山的,例如时迁、杨雄、石秀等等好汉,都是冲着宋江的名头来的,他堂堂寨主,脸面何在?
更要命的是,晁盖没有什么心计,当寨主那么长时间,手底下却没有一个过硬的班底。他们这不是过家家,是盘踞水泊、对抗朝廷造反啊,是靠刀枪在搏命啊,身边没有几个狠人,怎么站得住脚?
而和晃盖走得近的几个人,无论是智谋、武力、心计,在梁山都是排名靠后的。就算晁盖没有死在史文恭的毒箭下,万一将来宋江集团与他火并,他凭什么对抗?
一句话:跟着晁盖,没前途!就连他出生入死的战友、老乡吴用,都转向投向了宋江!
三、宋江凭什么稳坐一哥宝座首先,与柴进和晁盖相比,宋江有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优势。不要因为宋江只是个小小的郓城押司就小看了他, 这种长期在基层衙门工作的基层干部,其手腕心计、老辣圆滑,不是江湖上那些草莽人物所能比的。
宋江极善于收买人心,而且要让人家看到好。更难得的是,宋江能够拉得下面子、俯得下身子,就算象武松这样不名一文的流浪汉,他都肯与人家结交为兄弟。
宋江从来不曾轻看了任何一个好汉,面子上的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一传十、十传百,“及时雨”的名声就这样传遍了江湖。 在舆论造势和形象营造上,宋江绝对是一流的,柴进和晁盖怎么能跟他比!
与此同时,宋江极善于拉拢人心,他用招安的名目,把梁山中秦明、花荣、关胜、杨志这样的原朝廷降将、体制中人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于武松、鲁智深、林冲这样不求招安偏偏武力又强悍无比的,他用一个“义”字紧紧地捆住了他们为自己效力,偏偏大家又特别认这个“义”字,连带着张青、孙二娘、施恩等,也一并笼络住了。
而剩余的如时迁、段景住这样的小角色,他们服不服宋江又有什么关系?
结语:梁山好汉,确实有很多人服宋江,但并不是全部。一部分好汉是被捆绑的,例如卢俊义、燕青、朱仝等,他们被宋江断了后路,实在是无处可去,尽管人在梁山,可他们能服宋江吗?
一部分好汉是超然于梁山的,例如公孙胜、樊瑞、朱武等,如果愿意,他们随时能拍屁股走人,宋江对他们又没有什么恩情,他们凭什么服宋江?
还有一部分好汉纯粹是看在钱的份上,或是犯了大罪只能呆在梁山的,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早就离开了。
所以别看梁山108条好汉取义,声势威猛,其实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而宋江偏偏有本事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打得朝廷无计可施。
我们总说宋江这不行,那不行,其实99.9%的跟宋江没法比。
柴进是个烂好人,凡是会三脚猫功的,欺世盗名的,投机取巧混饭吃的一概全收,真正英雄哪能和他们一伍。在英雄眼里是没有原则的,好坏不分。
晁盖这人做朋友是够义气,大气耿直,办事公道,没心机,也没大主意,如果没有宋江出现,在梁山盘居过着桃花源的生活,也是不错的。
可惜会做表面文章的宋江的出现,排挤了他。宋江表面也是好口碑,做小吏,工于心计,收拢人心,他这是为自己往上爬铺路,至死也是官迷。他为大家画了一个美好前程,吴用也被他收服。晁盖也就是霸占一方,逍遥自在,这样的日子过久也烦,人心焕散,没有目标凝聚他们。
大家好,我是文玩壹姐。以下只是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宋江比晁盖、柴进等辈更有谋略和领导能力,且宋江原先是郓城县押司,在此期间宋江便深得民心。 往往就是这样的人物最容易成为笔墨下的主角,就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是更加偏向于刘备,褒刘贬曹也由此而来,这是应时代时局的举措,意在呼吁执政者应心向百姓,而完全符合 历史 并不是他们这些封建时期作者的用意。
再者,宋江比晁盖有脑子,宋江总能抓住事情的重点, 这也是此后人心归向宋江,宋江能同晁盖争权的主要原因。而柴进也是不会讲话不会做人的那么一个角色,就比如柴进庇护武松,给武松钱,武松非但不感激反而对柴进有意见,这就足够表明柴进虽仗义疏财,但不懂人情世故,这就导致不得人心,这样一来怎么可能还会有广而佳的名声。
晁盖是个能力很强的领导,为人仗义,对兄弟义薄云天,可惜没有一个聪明的脑子。虽然很多人对于宋江架空晁盖的第一把交椅有比较大的争议,认为晁盖才更应该做领头大哥,宋江太过奸诈虚伪,晁盖是实打实的仗义,也更加得旧部人心, 可是若想带领梁山一众好汉谋得更好的未来,这还非宋江不可。
宋江的志向比晁盖大,晁盖只想带着兄弟们一块大碗吃酒吃肉,过快乐的日子,可宋江还是不希望永居山林,他希望带领兄弟们为国建功立业,谋取光明的前途。 宋江来了后能够对一切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加以调用,这一点就比晁盖直来直往的性子要强
从市民的眼光看,宋江有柴进、晁盖所不可企及的长处:平等待人,始终如一。武松被柴进冷待,宋江却十分敬重他,难怪武松要满口称赞“是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多谋善断,富有才能。打无为军、杀黄文炳,完全是宋江指挥。三打祝家庄、打高唐州、华州、曾头市等一系列战役,都显示了远比晁盖杰出的指挥才能。最重要的是,宋江有清楚的政治头脑,能提出符合市民阶层的利益。上梁山的人,尽管情况各不相同,但他们并不以落草为荣、不准备把打家劫舍作为终身事业。由于“忠义”思想的影响,接受招安,为国出力,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水浒》中,晁盖和宋江都声称和对方是兄弟,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可以说,宋江和晁盖从来都不是兄弟关系,他们一开始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宋江上了梁山之后变为夺权与反夺权的关系,当然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在二人均为良民的时候,宋江是押司,是县里的领导;晁盖是里正,是基层的治保主任。他们只间当然只能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于晁盖坚持服从领导,注重摆正自身的位置,正确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所以宋江对晁盖还是很满意的,晁盖也就成了宋江的心腹弟兄。第十八回《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中宋江听到晁盖犯了事,心想:“晁盖是我心腹弟兄。他如今犯了迷天之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诸位看官,什么叫“心腹弟兄”啊?心腹,就是指做事非常得力、可以为上级做许多隐私事情的下级、奴仆。晁盖在宋江心中的位置,其实不过就是个非常可靠的下级而已。再看宋江到晁盖家报信时的说法:“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一见面先要表一表关系,表一表自己的功劳,真要是生死之交,用得着这样吗?宋江的话,无非就是要让晁盖感恩戴德而已。再看宋江最后说的话:“你们不可担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这句话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宋江的救人底线,仅仅是报个信,走不了的话,宋江绝对不会站在晁盖一边和晁盖一起杀官军。在第六十二回石秀劫法场一段里,石秀和卢俊义根本没有大交情,又不熟悉周围环境,但为了救卢俊义,奋不顾身地从楼上跳了下去。两相比较,宋江对晁盖的感情如何一目了然。
晁盖等人上了梁山之后,宋江一直不以为然,“那晁盖倒去落了草,直如此大弄!”同时刻意和他们保持距离,以免影响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晁盖为表示感谢派刘唐送了一百两黄金,宋江极力推辞,并再三暗示刘唐不应前来:“贤弟,我不敢留你相请去家中住,倘或有人认得时,不是耍处。”以后宋江有难时晁盖再三邀请宋江入伙,宋江也只是不肯,因为宋江根本就瞧不起占山的。可以想象,如果有政治上的需要,宋江没准也会带兵去打梁山。只是这种机遇还没到来,宋江就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只好到梁山入伙。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宋江大概就是好士兵之一。他不入梁山则已,一入就拿出了老大的气派。宋江在梁山做老大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他本来就是晁盖的上级。不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一个事物一开始是什么样的,它就一直是什么样的。比如东南亚国家训大象,在象很小的时候用一根木桩把象拴住,这头象以后再也不会试图拔出这根木桩,因为它认为拔不动。晁盖也是这样,给宋江当下级习惯了,再让他给宋江当老大他就觉得不习惯,不会训斥、反驳宋江,以至于被宋江一步步架空起来。
莫非这晁盖的智力水平有问题?当然不是,傻瓜能当上治保主任?傻瓜能劫了生辰纲?傻瓜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聪明人都能当领导。有的人天生就有领袖气质,能想着法的折腾别人,明明自己能做的事非要让别人去做,明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日常生活的小事,却非要听一听别人的汇报,这样的气质就是领袖气质,只有一个人具备了这些气质,我们才说他像个领导。什么事都是自己做,时时处处都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是领导,即使当了官,别人也会说这个人没有领导能力。我们国家自古就有“妇人之仁”这个词,说的就是那些只知道关心别人的领导,真正的领袖是不能单纯地关心他人的,关心他人必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晁盖或许是个合格的领袖,但相比之下,宋江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领袖人物。晁盖败给宋江,绝对正常。(我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宋江为什么非要当一把手?当个二把不也很好吗?也许,我的不明白也就是我当不了官的一个具体表现。)
宋江第一次和晁盖交锋争权是在白龙庙。梁山好汉们把他从江州法场劫出来,到了城外的白龙庙,宋江说了话:“……怎地启请众位好汉,再做个天大人情,去打了无为军,杀得黄文炳那厮,……那时回(梁山)去如何?”晁盖立即表示反对:“……偷营劫寨,只可使一遍,如何再行得?……”但是宋江并不示弱,接着说:“若是回山寨去了,再不能勾得来。……”这一段一般人只做闲笔一看而过,其实,仔细读来,其中隐藏的惊心动魄丝毫不下于战场厮杀。众人劫了法场为的什么?为的是救人。救出人来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傻瓜都知道,应该立即远走高飞。但是如果只是这样一回了之,宋江就等于欠了晁盖和梁山众人的人情,一辈子也别想在梁山抬头,所以宋江要求众人按照他的意思进行下一步行动。嘴上说的是启请,其实就是命令,众人一但听了他的话,就会逐渐产生听话的思维习惯,以后自己再发号施令就顺利得多。人对保住自己的位置都有天生的敏感和对策,晁盖显然立即有了感觉,立即用非常正当的理由予以驳回。如果这时宋江没了话说,那就是输了这一仗,但宋江已是志在必得,哪肯善罢?所以又提出了理由,这就等于把晁盖打了回去。这时花荣帮着宋江说了话,把“去不去”的问题定为“如何去”,薛永又帮了一把,提出去打探军情,这样一来,宋江胜利成为定局。此时的宋江,心里那个美大概就不能提了吧?自己的地位得到了第一次成功确立,自己的话也就相应地有了领导力度:“若得贤弟去走一遭,最好。”这句话就纯粹是一种领导表扬的口气。从这以后,宋江就开始一心一意地和晁盖斗了。
宋江反晁盖,突出了一个“快”字,运用了一个“全”字,抓住了一个“准”字。
“快”就是指速度快,一上梁山,宋江就开始打击晁盖的自信心,显示自己的本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上梁山,晁盖让宋江坐第一把交椅,宋江当然不会这么傻,就这么坐上去,世人还用把他看破了?他是这样谦让的:“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这话乍一听顺耳,越想越难听,原来晁盖坐上第一把交椅不过就是因为多吃了几年饭,并不是因为有本事。宋江其实是在变着话地夸自己损晁盖:“若论本事、威信,你比我差远了。”那晁盖也不是傻瓜,能听不出来?
紧接着,宋江做出一项惊人的人事决定:“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这一人事决定表明,宋江不把晁盖搞下台,绝对不会罢手。因为这是一个示威的决定,既是向晁盖示威,同时也是向所有的好汉示威。“旧头领”其实就是原来的晁盖帮人马,“新头领”是宋江带上山或是因为宋江关系上山的,自然就是宋系人马。不算不知道,一算让人目瞪口呆:晁帮人马只有九人,算上吴用和公孙胜才十一人,而宋系人马一下子就是二十七人,差得也太多了。宋江在向晁盖示威的同时,也向各位好汉发出了警告:“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仔细一读,这话隐隐渗出了丝丝血迹:出力是给谁出力?由谁另行定夺?答案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宋江如果是说让晁盖做主,就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人情送在明处。不说出来,当然就是指自己。诸位看官,你可见过哪个***说这样的话:“大家一定要团结在以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没有见过吧?所以说宋江就是在说他自己。宋江的意思很明白:“各位,请大家看清形势,不要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要跟错了人、站错了队!否则,休怪我不让你进步!”
示威完毕,宋江又为自己制造舆论上的优势,为众人详细解释了暗示自己上应天命的那首流行歌曲,仿佛自己是真龙天子一般。相比之下,晁盖不过就是个村夫。这一招果然奏效,李逹一下子就受了鼓励:“……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自古皇帝只有一个,哪来的大小两个?李逹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人们,梁山有两个中央。
宋江运用一个“全”字就是指全方位地夺取晁盖的权力,包括舆论上的、人事上的和军事上的。
宋江上了梁山,便开始“招安”不离嘴。第四十四回中戴宗劝人入伙是这样说的:“这般时节认不得真!一者朝廷不明,二乃奸臣闭塞。小可一个薄识,因一口气,去投奔了梁山泊宋公明入伙。如今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戴宗这话可看出两层含义。一是戴宗在自觉地帮助宋江架空晁盖。他们根本不让晁盖在媒体上公开露面,也根本不提梁山有晁盖这个人,天长日久,这晁盖之名还有谁人知晓?美国总统休假时也不忘开个记者招待会,可见经常露脸对政治人物的重要。第二个含义是隐含着宋江为梁山制定的大政方针。如果头领不愿招安,下面的人谁会提招安?又有哪个下人敢擅自对外宣传招安?戴宗如此说法,肯定是平时宋江说出来的。而这话,明显是未经晁盖批准的。一开始,宋江自己并未出面,只是让戴宗们说说。到后来,宋江就开始自己出马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了。在收服降将时,宋江总忘不了来上一句只等朝廷招安,当然,这是在晁盖死了以后。宋江大概还没有胆量在晁盖活着的时候说,二把手不经一把手批准乱说话是大忌,万一晁盖大发脾气训宋江一通,宋江的脸面何存?
宋江总是不让晁盖领兵下山,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看上去百分之百地尊重晁盖,实际上是让晁盖变成一个木偶,宋江自己则成为常胜将军。时间一长,大家都会一面赞叹一面怀疑,宋大哥真是好头领,而晁盖会不会领兵啊?山寨之主不会领兵,当然是一个致命缺点了。晁盖显然明白宋江的用心,也看到了自己的地位下降,他一直寻找机会自己带兵,到打曾头市的时候,晁盖总算找到了一个非自己去不可的理由。一开始打得不顺利,死了一些人,晁盖心里忧虑,这时众将是这样劝他的:“哥哥且宽心,休得愁闷,有伤贵体。往常宋公明哥哥出军,亦曾失利,好歹得胜回寨。……”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在众将心中,宋江已经成了一面旗帜,一个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任何一个人。晁盖听了这话能高兴吗?这话说了还不如不说,所以,“晁盖只是郁郁不乐。”
宋江抓住一个“准”字倒晁,是指他看人看得准,先把军师吴用收归己用。吴用在梁山上一直是坐第二把交椅,又是梁山的军事专家,有了他的支持才能有事业上的成功。宋江在这点上看得极准,很快也就把吴用拉了过来。在宋江梦遇玄女时玄女说所赐天书只能由宋江和吴用两个人看,如果把其中的神话成分去掉,很明显是宋江的内心深处的拉拢想法。宋江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吴用很快成为宋江的人,眼里没有晁盖,甚至在杨雄、石秀到梁山入伙时在众人面前训斥晁盖不会当领导。失去了吴用的支持,晁盖在山寨可以说是已经毫无根基。
晁盖终究没有斗过宋江,他只能在自己临死前把自己的怨恨表达出来。晁盖死前对宋江说的话是这样的:“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按理说,宋江是二把手,接替死去的一把手的位置是天经地义的,但晁盖明明白白地否定了这一点。一句“贤弟保重”,道出了无尽的伤心、愤怒,只怕生吃了宋江的心也有。下一句晁盖给宋江出了一道难题,晁盖的本意应该是单挑取胜,而不是领兵打仗取胜。因为晁盖知道,宋江那两下子身手是绝对完不成自己交给的任务的,如果梁山上有十个人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宋江绝对最多排第十一位。结果确如晁盖所料,完成任务的果然不是宋江。但晁盖还是低估了宋江,宋江即使不能完成任务,也照样可以通过手段做一把手,更何况还有吴用帮忙。
晁盖为什么不对付宋江?晁盖不对付宋江,原因之一是晁盖有妇人之仁。在晁盖刚上梁山时手下人抢了一些财物,晁盖问有没有杀人,手下说没有,晁盖非常高兴地说:“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这就是典型的妇人之仁,不利于做领袖。心不狠,手不黑,这样的人是绝对做不了领袖的。原因之二大概是晁盖有点讲原则讲得过分。杨雄、石秀来梁山入伙,说起时迁因偷鸡被抓了起来,晁盖便要杀了杨、石二人,认为他们丢了山寨的人。其实,山寨里的人有几个是干净的?干净的也不来山寨了。晁盖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讲这种原则上,势必影响他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心。成大事的人从来不管手下人的品德,在乎的只是手下的能力。自古以来,为主人办成事的往往是那些无德之人。晁盖要斩杨、石,平白地送给宋系人马三个大将。吴用在斩杨、石事件上的反应也很明白:“岂可山寨自斩手足之人?”这明摆着是指责晁盖不会办事。
其实晁盖压制宋江的方法也很简单,一是每天给他发表几句重要讲话,二是要求宋江天天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三是无论宋江提什么建议,都要想理由驳回去一件,而且要当着众人的面驳。四是无论宋江做什么事都要先请示,否则不论对错一律驳回。天天如此,宋江休想抬头。
关于“水浒传中黄文炳为何成为梁山好汉的劲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时光隧道”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水浒传中黄文炳为何成为梁山好汉的劲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水浒传中黄文炳为何成为梁山好汉的劲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文章不错《水浒传中黄文炳为何成为梁山好汉的劲敌》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