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第一百家宗师名副其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第一百家宗师名副其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第一百家宗师名副其实!发布时间:2018-06-1217:06浏览:加载中
感谢各位打开小编的文章,笔者将一如既往的跟各位分享历史文章,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魏徵倒数,第一位毫无争议!
TOP8、唐太宗的治国媒臣——魏徵
他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TOP7、明朝预言家帮朱元璋夺天下——刘伯温
历史是这样评价他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在很多关键决策中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TOP6、辅佐二主建立蜀汉霸业——诸葛亮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但是,其最终也只能帮助刘备取得三分天下,而且还只维持了几十年。
TOP5、辅佐刘邦创建西汉王朝的谋略家——张良
张良在民间被称为谋圣,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TOP4、计关秦王朝兴衰成败——李斯
李斯千古一相,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他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TOP3、奇谋成霸业、经商成巨富——范蠡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TOP2、春秋第一霸的主谋者——管仲
他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TOP1、韬略鼻祖、兵家之宗——吕尚
他被周文王封为太师,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最著名的是那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谁能给我刘伯温的生平介绍?越详细越好。
想要钱,得先看你的福报、你的命理,有福德的人没钱也能办好事或幸免于灾难,会遇到很多贵人相助,没有福德的人,既使有大笔金钱也留不住,或会有灾难追着他不放,钱是赚来了,很快会以各种方式流失,甚至祸及子孙,家破人亡,
别人干的热火朝天赚钱的行业,自己不一定能赚钱,但有福报、行善积德、利益他人的人,一定会得到老天的指引,说不定是一个他完全没想过的工作,通常也是他擅长的、可以发挥才能之事,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阴德是指不被人知道,不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善事,就是你做了善事好事别人不知道,就叫阴德,这样得的福报才大。
人们常说"积阴德",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源于此吧。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
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积阴德是“给人”,但为人却不被人所知。阴德就如播种,只要播土下种,就不怕将来没有收成的机会。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一个人命运的好坏,与您平常自心的善恶与积德结缘有关。修善积德,就是为自己创造善因善缘、获福灭罪的机会。
古代预言《刘伯温碑记》明确记载:“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贫富若不回心转,看看死期在眼前,平地无有五谷种,谨防四野绝人烟,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
释义: 贫穷的人一万留一千,富人一万留两三个,现在的社会,穷人多善良,富人多做恶,
人类在道德失控败坏后将遭遇的后果。对于那些命中没有,却强取豪夺的所谓“富人”来说,如果不赶快回头,确实非常危险。他们虽然挥金如土,但那钱是非法手段得来的、是民脂民膏;那官位也不是命中有的,是拿黑钱买来的,买官是为了捞更多的不义之财。
下面说的富人,是地位、财富来路正的人。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有轮回转世、前世今生。今生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是前几辈子行善事所得到的福报。这部份人的福份是命里有的。
还有一部份人,是发愿要带着巨款到人世间做大好事的。这些人的钱当然来路正,干什么都发财,钱可以拿麻袋装。但从娘胎里一露头,很可惜,就什么都忘了,就充份的“享受人生”了。
资料来自百度
注意平时积攒福报,钱来路正与不正,也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凶财必定会凶进凶出,可以多学习积阴德、福报、凶财的常识
刘伯温为何能得以善终?
刘伯温
(刘基)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谈到历史上的明君,或许人们都能脱口而出,或秦皇汉武,或唐宗宋祖。可如果要问历史上的贤后有哪些,恐怕没几个人能点出几个人。但是,最颇具盛名的长孙皇后,大概知道的人不少——即使是因为受唐太宗的影响。
然后,如果要谈平民出身的皇后,而且还是十分贤德,甚至帮了皇帝丈夫不少忙的,大概非朱元璋的马皇后莫属了。
历史已证明“兔死狗烹”几乎就是真理,哪怕是备受推崇的明君也不例外,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位——在登上皇帝之后,他先后杀死了不少同生共死的兄弟,不管他的出发点是好是坏,双手沾了袍泽的鲜血却是事实。
在接连杀掉了多名武将后,朱元璋又刘伯温从不“盯上”一个令他颇为忌惮的文臣,这个人就是刘伯温。如果没有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恐怕朱元璋的皇位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获得,但这也正是刘伯温让朱元璋忌惮的地方,即使和任何党派接近。
朱元璋的心思被马皇后看在了眼里,但她深知自己丈夫的固执,无论怎么劝阻是毫无用处的。可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居然让马皇后想到了这样一个妙计——马皇后令自己的侍女给刘伯温送去一篮水果。因为深知自己妻子的为人,朱元璋也没注意这事儿。
在谢恩送走送水果的侍女之后,打开篮子的刘伯温发现篮中只有2颗大枣和1个梨,心思缜密的刘伯温很快意识到3个水果的含义——“早早离”!刘伯温惊出一身冷汗,随即借机向朱元璋请示告老返乡,在多次上奏请示后,朱元璋终于准许刘伯温告老。马皇后的善意不仅刘伯温侥幸逃过一劫,也让自己的丈夫少背了一些杀功臣的恶名。
关于“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第一百家宗师名副其实!”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银子诺”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第一百家宗师名副其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第一百家宗师名副其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最聪明的8个人第一百家宗师名副其实!》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