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商用只是新挑战的开始

网上有关“鸿蒙商用只是新挑战的开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鸿蒙商用只是新挑战的开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众期待的鸿蒙系统终于在6月2日正式商用了,离第一次发布鸿蒙系统,已经过去将近2年了。从1.0时的概念到如今的2.0商用版,华为在被美国极限制裁的险恶环境还能为我们带来了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真的是不由得让人钦佩。然而,对于鸿蒙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其挑战有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外部

-来自iOS和android

作为美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两大 科技 巨头:苹果和谷歌,对鸿蒙系统的商用自不可能无动于衷的。作为全新研发的系统,鸿蒙是在万物互联概念下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办公、运动、社交、 娱乐 等)研发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而安卓是基于linux宏内核设计的主要用于手机的操作系统,苹果的iOS也是基于类unix宏内核的系统。华为最为后来者,鸿蒙系统的后发优势显而易见。

谷歌和苹果也是知道自己现行系统的种种弊端的,这不近几年谷歌在研发基于微内核的Fushia系统,苹果也在依托M1芯片积极整合自己的各种终端的协同能力。HarmonyOS其实是华为早就在布局的自有操作系统,只是美国的极限施压让这个系统得以提前投入使用了。美国政府的行为表明,竞争对手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华为的强大竞争压力,万般无奈,只能依托国家之力,使用流氓行径对华为进行极限打压,妄图一招毙命,殊不知华为是“打不死的小强”,在近三年的制裁中非但没有倒下,反而越挫越勇。

既然美国政府出手都没打死,那接下来谷歌和苹果有可能会通过自己在移动端系统的支配地位强行要求软件开发者选边站 :即要求合作方不能做基于harmonyOS的开发,否则将予以制裁等等诸如此类的强制手段 。目的只有一个:即妄图将鸿蒙系统扼杀在摇篮之中。此外,还有可能升级现有系统,制作出更多与鸿蒙系统不兼容的可能性,让现有用户有一种鸿蒙系统兼容性不佳的印象(现在鸿蒙系统跟android的兼容性做的很不错,而且很容易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过度到鸿蒙系统的使用阵营来)。

面对鸿蒙的多多逼人,谷歌和苹果也会加快自身系统的迭代的速度,有可能会在近期推出基于物联网开发的新操作系统。与鸿蒙展开直接竞争,妄图凭借自己现有基本盘优势将鸿蒙系统彻底击溃。眼下鸿蒙已经开始商用,谷歌的Fushia系统估计也快要推出了,不过作为既得利益者,面对现有android和iOS的巨大收益他们也是顾虑重重的(如果推出新系统取代原先系统,一旦有失,有可能会满盘皆输)。所以谷歌和苹果现在还在观望,不过鸿蒙步子迈这么大,他们估计也有可能会加快推进步伐,未来基于物联网的系统之争将更加激烈。

源自网络

--来自芯片厂商

华为作为一个集生产、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手机终端和通信设备制造等于一身的超大型企业,实力已经让美国很多相关领域的竞争对手不寒而栗了。海思的步步紧逼早让高通这个以前可以“躺着赚钱”的大佬如今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美国极限打压华为,目测高通“功不可没”。表面山看,高通是做芯片的,至于在芯片上运行谁家的系统,跟他关系不大。实则不然,每年高通都会从谷歌和苹果两公司获得巨额的专利费。因此,在打击华为这个议题上,他们很容易达成空前统一的战略共识。如果华为倒下了,高通又可以过上他“躺赢”的生活,苹果和谷歌则也可以继续像以前一样“挤牙膏”式的 科技 创新了。因此,对于美国高 科技 行业来说,华为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在接下来的高通销售合同里,很有可能会有限制使用系统的强加条款,以期达到遏制鸿蒙大规模商用之险恶目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游说美国政府,要求联发科和三星这样使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也不能使用鸿蒙系统,好进一步压缩华为的生存空间。这么一来,华为如果只能在自己手机和移动终端上使用的话,那是无非撼动android和iOS的霸主地位的。

--知识产权之患

虽然华为宣称HarmonyOS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可如果鸿蒙系统想顺利拓展国际市场,那势必需要面对国外同行的知识产权诉讼。或许有人会说,华为的律师团队早早的就做好了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了,系统本身不可能有知识产权风险的。我想说,有没有是一回事,他告你并不一定就是为了打赢官司才告的啊。美国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利用所谓的法律武器,跟竞争对手做长时间的法律诉讼纠缠,以实现拖慢或延迟你的商业推进效率,从而为其赢得竞争的时间。之前苹果对HTC的诉讼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这方面也许做好充足的准备,有备无患。

--地缘政治风险

之前华为的5G设备就遭遇了美国的强力打压,很多西方国家基于所谓地缘政治风险而弃用华为5G设备。这种风险在HarmonyOS的国际化道路上也同样存在。前些天丹麦协助美国窃听欧盟***电话的事件让信息安全又一次成为国际焦点话题,美国和欧盟是盟友,还屡次出现这种窃听丑闻,对于来自中国的设备和系统,那自然更是心存疑虑。加之英和美在宣传领域的巨大优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鸿蒙的市场必定遭遇更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很可能是举步维艰,得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源自网络

内部

--国内同行的倾轧

6月2日鸿蒙系统发布到今天,除了魅族宣布加入鸿蒙生态(据说还只是加入鸿蒙生态做小电子产品,手机依然使用android系统),还有就是魅族前高管李楠因“发布会专场赤裸裸抄袭苹果......”等的言论登上热搜外,其它同行集体保持了沉默。这种表现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一些事情。诚然,在业务上彼此有竞争关系,对竞争对手的新品发布确实不好置喙。可作为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移动端操作系统,撇开商业层面上的关系,从行业发展发展本身的角度对其祝贺都没有,这种举动本身就有太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地,全球70%的手机产自中国,其中国内手机品牌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市场优势地位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可除了华为,其它的手机品牌,在自主性上真的堪忧。以自诩要打造自身完整产业生态的小米为例,2020年,小米全年营收2459亿元, 科技 投入才93亿。华为全年营收8914亿元, 科技 研发投入1418.93亿。按这样的研发投入比,莫非小米真的能凭一己之力构建真正的完整产业生态?还有oppo和vivo两兄弟,广告支出估计比实际的研发支出要高得多。作为业界同行,面对兄弟公司的技术突破,不闻不问,甚至还希望对方最好功败垂成,岂不悲凉。

目前宣布加盟鸿蒙生态的大多是传统的家电企业,而手机、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头部企业则集体保持了沉默。也许他们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一着不慎有可能招致大麻烦。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带着“酸葡萄”心理在观望,甚至在等着华为鸿蒙“歇菜”那一天好跳出来发表“造系统不难,可造出来没人用,有什么意义?”。锦上添花他们是不干的,落井下石他们则会义无反顾。

--亲美派的诋毁

前几天还有消息称中美高层在接洽,谈判等利好消息。似乎中美关系有缓和的迹象。一旦美国发现“大棒”不好使了,又开始“胡萝卜”外加策略了,那么那些消停了许久的亲美派人士估计又得出来兜售他们那套“全球产业链”的“陈词滥调”了。时至今日,国内依旧还有不少对美国心存幻想的“崇美人士”。这几年中美贸易战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如果自己不掌握核心 科技 ,就好比将自己的脖颈套在别人的“圈套”中,对方什么时候不高兴就勒你一把,让你喘不过气来,甚至有致你于死地的可能。因此,在高 科技 领域,势必得靠自己。

华为推出的鸿蒙系统,意味着中国的高 科技 产业已经触及到了美国的核心产业。势必会遭到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压力。不过从去年美强迫台积电不能给华为代工后,眼下能用的手段也所剩无几了。不过有可能转过头来,向国内“示好”,以“怀柔”之策让国内那些“公知”出来为他们“布道”,以此来延迟鸿蒙商业化的步伐,这一点不得不防。

源自网络

谨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打消潜在合作方对利益分配的忧虑

同行对鸿蒙的态度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在操作系统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系统选择的谈判权上有了更多的议价能力。忧的是对鸿蒙系统心存恐惧。毕竟一旦鸿蒙系统真的成功实现了其愿景,那么它将深入到我们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将出现一个局面:即华为的影响力无处不在,那其它竞争者将很难再与华为展开所谓的万物互联生态的竞争。

一旦鸿蒙成功,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苹果公司,甚至比苹果公司更有影响力。一则,鸿蒙是开放式系统,所以比苹果的封闭系统更具市场普及性;其次,它适用于所有智能设备,从手机,pad,耳机,到 汽车 ,无人机等等,它真的做到了无处不在,将深刻影响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虽然愿景很好,可实现起来确实也非常难,因此成败尚未可知,很多人此时选择了观望;第三、华为是从硬件到软件一条龙都有布局的,一旦形成这样的优势,其它从业者害怕今后自己无“立锥之地”。

因此,鸿蒙系统的关键问题是,向潜在的参与方表明: 自己的利益边际在哪里 。比如现在的智能 汽车 ,华为就宣布“华为不造车”。即是向合作方宣布,自己的利益边际是在“做车载系统和相关技术配套”,并不参与成品车的制造。这就让那些传统的 汽车 企业没有“被抢饭碗”的后顾之忧,才能安心与华为合作,共同推进智能 汽车 的发展。鸿蒙系统的商业化同样要厘清这个“利益边际”的问题,得让合作方知道,他跟你合作的好处在哪里,你们之间的合作不仅不会出现利益竞争关系,反倒会为其商业化提供便利。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参与者诚心诚意参与鸿蒙的生态建设中来。

--如何扭转消费者对国产系统的偏见

长期以来,国内对“国产”的商品都有一定的偏见,尤其在操作系统领域,我们更是一个新入局者。如何扭转国内消费者对国产移动系统的偏见,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以苹果手机为例,作为一个资深iphone用户,多年的iOS系统使用经验让我对android手机有很深的偏见。其实也不是偏见,就以前使用android手机时,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会很影响使用体验。转到苹果机后,经过对比会发现iOS系统的各种优势,于是对手机系统形成了依赖性。

鸿蒙作为后来者,势必会拿来跟android和iOS进行深度使用体验比较。 国内很多消费者对国外的东西的宽容度较之对国内同类产品的宽容度要大得多 。即如果在某项指标上,如果安卓70分,iOS是80分,鸿蒙想得到同等的用户体验评价可能就得达到90分。那意味着鸿蒙在商业推广过程中将面临国内用户“吹毛求疵”般的苛刻挑选。在这个问题上,华为只有以肉眼可见的优势超越了前两者,或许才能真正扭转国内消费者对国产系统的偏见,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和持久的 科技 创新。

--如何打造自己的系统生态圈

在如何打造自己系统生态圈的问题上,android和iOS以前是两种模式,android推出之初,为了鼓励app开发者,是不抽成的(现在走google play的需要抽成),而iOS则都抽成。如果套用android和iOS的现有路线,那么对于开发者显然缺乏足够吸引力。因此需要在互利共赢的模式上创新,让利给更多app开发者,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系统开发者参与鸿蒙生态的建设。这就取决于华为对鸿蒙生态今后的盈利方式上的创新思维能力了。

此外,华为打造的方舟编译器发布之初到现在也快两年了,不过在业内的影响力还是相当有限。系统生态的打造,编译器是关键一环,如何最大范围的拓展编译器的市场影响力,对于鸿蒙生态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华为在方舟编译器上的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还不够,随着鸿蒙正式商业,应该会加大推广力度。

还有一点,鸿蒙生态的建立离不开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参与。商业合作,说到底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就目前BAT等国内TOP10的互联网巨头对华为鸿蒙系统讳莫如深。个人觉得,在跟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合作上,华为可以让渡多一些的利益,换来他们的参与和支持。这样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建成尽可能多元的系统生态,从而更快实现市场化。如果没有这些头部企业的参与,单靠一些中小型开发者的推进,那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做出相应取舍,否则以他们对鸿蒙的态度,想要他们积极主动加入,那是非常困难的。

源自网络

未来展望

近几年中美之间的博弈,让国人清醒的认识到: 高 科技 是买不来的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唯有自力更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美国使用极限施压的手段打压中国高 科技 企业,更让大家认识到了自己的“软肋”。鸿蒙的出现是中国 科技 实现自主化的一个标志性产品。不仅仅是硬件上,软件上我们同样需要实现自主可控。

这几天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转载了鸿蒙系统发布会,表明了国家对待这一系统的鲜明立场。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备上使用鸿蒙系统(一为安全,二为支持国产)。全国人民对鸿蒙系统的公测也是翘首以盼,发布更新包当天系统就因下载人数太多一度瘫痪了。不仅如此,还有很多普通用户第一时间发视频分享了自己使用鸿蒙系统的用户体验。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聚齐了,就等鸿蒙一飞冲天之时了。如《西游记释厄传.开篇》所载:“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成不世之功,须有开天辟地的勇气和魄力,鸿蒙功成之日,亦或是“清浊明辨”之时,期盼那一天早日到来。

源自网络

虽迟但到,长安的高端电动品牌来了。

11月14日,在央视《第一发布》首期节目中,长安汽车宣布将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长安汽车称,三方合作内容包括智能电动汽车平台和产品。

另外,长安也首次公开旗下可进化的智能架构——长安方舟架构,覆盖?A0?级-C?级所有车型。长安官方表示该架构未来可实现中央集中控制,预留了高阶自动驾驶能力,包括36个传感器,高精度地图和定位,5G模组和高算力域控制器等。

一个是自主品牌的头部势力,一个是全国乃至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头把交椅,再加上比谷歌的世界级软件和信息技术公司,这毫无疑问是全方位的“国家队”。在各大品牌早已陆续建立独立电动车品牌之后,长安这回牵手两位大佬姗姗来迟,算盘里到底谋划着什么出奇制胜之策?这个三足鼎立的组合又该打好配合,让长安长治久安呢?

三军会师,谁掌帅印

按照常规的合作模式,华为和宁德时代作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担当的应该是零部件的供应商。但是长安官宣的说法是“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这意味着二者并不是单纯的供应商,甚至可能在品牌产品战略上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受益者,宁德时代创立仅九年便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公司,手握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大旗。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日渐扩大,动力电池产业的战场也逐渐烽烟四起,国内有比亚迪,国外有松下、LG。

于是,宁德时代开始不愿一直做个单一的供应商角色——8月11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围绕主业,以证券投资方式对境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上市企业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2019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50%,即不超过190.67亿元(不含本数)人民币或等值币种,其中境外投资总额不超过25亿美元,有效期为12个月。

随后,8月20日,宁德时代与蔚来汽车等共同设立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5%。

到了9月3日,宁德时代就与长安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且是由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执行副总裁谭本宏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总裁周佳等多位企业高层亲自出席签约仪式。双方当时并未透露具体合作内容,只是表示“将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及智慧能源生态等领域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

而华为自2019年宣布进军汽车产业之后,一直对外宣称“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近半年来,华为一直在钻研自动驾驶系统以及5G网络技术,5月中旬,华为联合31家汽车产业相关企业建立5G汽车生态圈,7月上旬又公布了多项涉及自动驾驶和电动车的技术新专利。

据目前媒体公布消息判断,华为目前深度合作企业主要是北汽新能源和长安汽车。

此前两个月内,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等高层,曾多次与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刘宇,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兼ARCFOX?BU总裁于立国等会面。

此前,官方还透露北汽新能源与华为深度合作车型计划在2021年底或2022年初推向市场,该车型采用了华为全套解决方案。

而在与长安的合作上,双方近两年来也是来往频繁——2018年1月11日,长安汽车与华为、中国移动通信、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在重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展LTE-V及5G车联网联合开发研究;2018年7月4日,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智能化与新能源的发展;2018年7月至12月,双方聚焦智能化与新能源的全面深入合作落地,明确全面战略落地项目,签署项目合作协议。2019年1月,华为与长安汽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落地,并正式在长安汽车重庆总部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长安汽车总部重庆隆重举行。

虽然华为一直以来的操作都像是铁了心要做“增量零部件”供应商,但是当前在长安这档子事上,“联合打造”一词就让吃瓜群众多了些想象空间。

在这次官宣中,长安并未公布新品牌的正式名称,没有透露三方合作具体模式,也没有透露华为和宁德时代是否会在资本层面持股。所以三者在新品牌中的分工定位以及合作车型的量产时间表等具体信息,还有待更多官宣消息来解答。

不过按照宁德时代此前公布的投资计划判断,宁德时代大概率会持有一定分量的股份,同时,华为自然也不能例外。可以看出,在这场三大领域头部企业的联手并不是简单的产业链合作。

后来者长安,能否居上?

过去,在“市场换技术”的路线下,自主品牌只有在低端互相消磨的份。但是时至今日,随着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成熟,高端化转型已然成为自主品牌扭转品牌形象不得不走的道路。

燃油车型方面,吉利汽车2016年与沃尔沃联合打造新品牌“领克”,对标主流合资品牌。长城汽车也于同年发布了高端SUV品牌“WEY”,奇瑞则在2018年发布了旗下高端品牌“星途”。

进入2020年,国产Model?3开始交付,特斯拉开始强势侵占国内电动车市场,在特斯拉刺激下,多个企业发布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计划。

今年7月,东风集团20发布了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品牌“岚图”;此外,9月下旬北京车展刚结束不久,业界便传出上汽密谋推出高端电动车项目“L”的消息,据称还是董事长陈虹亲自挂帅,总裁王晓秋任总指挥;到了10月下旬则有消息称,广汽新能源计划将独立运营“埃安”品牌,具体细节将于11月新能源汽车品牌之夜再作详细公布。

而长安早在2017年,就宣布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并表示拟在2025年前全产业链投入1000亿元、调动1万人用于新车型、新能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研发。

虽然2018年陆续公布了“北斗天枢”智能化战略和“香格里拉”新能源战略,但是在实车的规划上一直未见实质性动作,让人不禁开始猜想长安的高端电动车品牌到底是在厚积薄发,还是胎死腹中?

9月在北京车展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针对高端品牌称,不久会有消息发布,但公司非常慎重,消费者不会因为“我这是个高端新品牌,大家就买我的产品”。

朱华荣此番表态,正面回应了那些关于长安高端化失败的猜想,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慢,只是更谨慎”。可想而知,长安这次“虽迟但到”背后,必然经历了不少的自我否定。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后来者就有望居上,也有可能是更艰难的追赶。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板块不断走高,产业规划不断向新能源化智能化倾斜的大环境下,即使看似再难以企及,自主品牌再难也终归要踏上电动化的坚定道路。

这一步对于长安而言,仅仅是开了个头。

在与各大自主品牌的较量,以及特斯拉这样的新势力的碾压之下,长安的电动路线还要经历好多轮浴血奋战。华为与宁德时代的加盟,能否为长安打好该有的配合?三者能否默契地做到各取所长和平共处?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鸿蒙商用只是新挑战的开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墨城烟柳的头像
    墨城烟柳 2025年08月31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墨城烟柳”

  • 墨城烟柳
    墨城烟柳 2025年08月3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鸿蒙商用只是新挑战的开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鸿蒙商用只是新挑战的开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墨城烟柳
    用户083109 2025年08月31日

    文章不错《鸿蒙商用只是新挑战的开始》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