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代七大明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七大明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扁鹊:中国古代脉的学倡导者,发明四诊法:望闻问切。
2.张仲景:“医圣”,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3.华陀:中医外科的鼻祖,发明了“麻沸散”,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 建安三神医 ”。
4.孙思邈: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 药王 ,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5.宋慈:中国古代杰出的 法医学 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
6.李时珍:中国 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
7.吴谦:《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注:以上排名是按照历史的先后
顺序,不代表个人观点。
食厥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口齿类要》 6.1 方名 6.2 香砂六君子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 7 《明医杂着》卷六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8 《张氏医通》卷十六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9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引柯韵伯方 9.1 方名 9.2 香砂六君子汤的别名 9.3 组成 9.4 功效 9.5 主治 9.6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 9.7 各家论述 9.8 附注 10 《杏苑》卷四 10.1 方名 10.2 香砂六君子汤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 10.6 附注 11 《回春》卷二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1.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香砂六君子汤 1 拼音
xiāng shā liù jun1 zǐ tāng
2 处方人参3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甘草2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砂仁2.5克 木香2克
3 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化痰降逆。治脾胃气虚,痰饮内生,呕吐痞闷,不思饮食,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4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上加生姜6克,水煎服。
5 摘录《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6 《口齿类要》 6.1 方名
香砂六君子汤
6.2 香砂六君子汤的别名参砂和胃散
6.3 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半夏1钱,陈皮1钱,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
6.4 主治脾胃虚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口舌生疮。
6.5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上加生姜,水煎服。
7 《明医杂着》卷六 7.1 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7.2 组成六君子加香附、藿香、砂仁。
7.3 主治中寒呕吐痰水,微寒微热,甚则昏晕不醒,二便皆遗,脉沉细者。痰火初起之时,外无寒热诸症,内无烦热气急,但见神昏不安,肢体无力,声音低小,饮食不进,脉来沉细无力者。痰泻者,或多或少,或泻或不泻,中焦有痰,饮食入胃,里结不化,所以作泻,脉来弦细无力者。
8 《张氏医通》卷十六 8.1 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8.2 组成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乌梅。
8.3 主治气虚痰食气滞。
9 《古今名医方论》卷一引柯韵伯方 9.1 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9.2 香砂六君子汤的别名香砂六君汤
9.3 组成人参1钱,白术2钱,茯苓2钱,甘草7分,陈皮8分,半夏1钱,砂仁8分,木香7分。
9.4 功效疏补化痰,益气健脾,和胃。
9.5 主治中虚气滞,痰湿内阻,胸中满闷,食难运化,呕恶腹疼,肠鸣泄泻。
9.6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上加生姜2钱,水煎服。
9.7 各家论述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胃气即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膹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胡须而益彰者乎。
9.8 附注香砂六君汤(《麻科活人》卷二)。本方改为丸剂,名“香砂六君子丸”(见《丸散膏丹集成》)、又名“香砂六君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10 《杏苑》卷四 10.1 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10.2 香砂六君子汤的别名香砂六君汤
10.3 组成香附子1钱,缩砂仁7枚,橘皮1钱5分,白术1钱5分,半夏1钱,茯苓1钱,人参1钱5分,甘草(炙)5分。
10.4 主治脾胃不和,恶心懒食,或腹痛泄泻。
10.5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5片,水煎,食前服。
10.6 附注香砂六君汤(《成方便读》卷一)。
11 《回春》卷二 11.1 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11.2 组成香附1钱,砂仁5分,人参5分,白术1钱,茯苓(去皮)1钱,半夏(姜制)1钱,陈皮1钱,木香5分,白豆蔻、厚朴(姜汁炒)1钱,益智仁5分,甘草(炙)5分。
11.3 主治脾虚不思饮食,食后倒饱。
11.4 香砂六君子汤的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11.5 制备方法上锉1剂。
11.6 附注方中白豆蔻用量原缺。
古籍中的香砂六君子汤 《医学传灯》:[卷上]中寒。脉虽沉细。一息四至。与前之三至者不同。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少加炮姜为妙。切不可兼用辛散之药。患是症者...
《删补名医方论》:[卷一]删补名医方论(一)。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加蕾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集注张璐曰∶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
《杂病广要》:[脏腑类]脾胃病故不具录)。呕吐,加藿香、缩砂(《金鉴》亦名香砂六君子汤)。泄泻,加木香、肉豆蔻。《原病集》六君子汤...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二]补中第十四。面无红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者。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麦芽、KT石斛以补之。香砂六君子汤...
《笔花医镜》:[卷二脏腑证治]胃部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食厥的定义 5 食厥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食厥的治疗 7.1 治法 7.2 方药治疗 7.3 饮食疗法 7.3.1 推荐食材 7.3.2 推荐食疗方 8 关于厥证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食厥的方剂 2 治疗食厥的穴位 3 治疗食厥的中成药 4 食厥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食厥 1 拼音
shí jué
2 英文参考crapulent syncop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食厥(crapulent syncope[1][2])为病证名[3]。厥证之一[3]。指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塞引起的厥证[1]。
《赤水玄珠·厥证门》:“有人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恼怒,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者,此食厥也。盖食滞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故生此症。若误作中风而用祛风散气之剂,则胃气重伤,死可立待。宜煎姜盐汤探吐其食,后以平胃散茯苓、白术、麦芽、半夏之类调理;若有风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气散解之;气滞不行者,以八味顺气散调之。”
《明医杂着·风门》:“食厥者,过于饮食,胃气不能运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
4 食厥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食厥为暴饮暴食所致的厥证[3][2]。
《中医药学名词》(2010):食厥是指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塞引起的厥证[1]。
5 食厥的症状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呕恶酸腐,头晕,苔厚腻,脉滑实[4][5]。
6 证候分析食滞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5]:
由于暴饮多食,复遇恼怒,以致食填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故突然昏厥。胃府浊气,壅于胸中,肺气不利,故气息窒塞,食滞内停,气与食并,则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不消,浊气不降之候。[4]
7 食厥的治疗 7.1 治法食厥治宜和中消导[4]。
7.2 方药治疗昏厥时若在食后未久,应先用盐汤探吐以去实邪。再以神术散[备注]神术散(《医学心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藿香、砂仁合保和丸[备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治疗。方中以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理气化浊;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若腹胀而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导滞下行。[4]
7.3 饮食疗法 7.3.1 推荐食材食厥患者建议食用山楂、胡萝卜、白萝卜、粳米、麦芽、青皮等[5]。
7.3.2 推荐食疗方[5]
1.山楂麦芽茶(《中国药膳学》):山楂20g.麦芽10g。山楂洗净,切成片,与麦芽同置锅中,放入清水煎煮15分钟后倒人茶杯,即可饮用,代茶饮。
2.大麦汤(《饮膳正要》):草果5个,羊肉500g,大麦仁500g,食盐适量。先将大麦仁用开水淘净,放入锅内加水煮熟,再将羊肉洗净与草果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熬熟,取汤与大麦仁粥小火炖熟,最后加入切成小块的羊肉,并加少许盐即可。佐餐服食。
3.山楂粥(《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山楂30g,神曲10g,粳米100g。先将神曲捣碎,与山楂同煮取药汁后,去渣,入粳米一同煮为稀粥即成。佐餐服食。
8 关于厥证厥证(syncope[1][2])为病证名[6]。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等篇。厥证简称厥[6]。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4]。多因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7]。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斜等后遗症[4]。严重的,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4]。《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6]。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6]。现一般分为气厥、血厥、寒厥、热厥、痰厥等类型[7]。
各种时行热病、中暑、中风、癫痫、脏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闭、臌胀病后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脑血管意外、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症、癔病性昏迷等[8]。
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症多属厥证范畴[7]。
详见厥证条。
9关于“古代七大明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岚醉旋”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代七大明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七大明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扁鹊:中国古代脉的学倡...
文章不错《古代七大明医》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