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文言文里,“以”起初是个实词,多属动词;后来演化成虚词,多属介词。由此可见,文言文“以”既可充当实词,也可充当虚词,其主要用法如下:
一、当“以”是实词时
1、可以充当动词
1)本义:用。例如:《说文》:以,用也。又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再如:《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使,令。例如:《战国策》: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又如: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3)凭借;仗恃。例如:《韩非子》: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4)认为,以为。例如:《列子·汤问》:我以日始出。又如:《战国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再如:《战国策》:皆以美于徐公。
2、可以充当名词
1) 原因,缘故。例如:《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又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2) 无固定职业的人。例如:《拾雅》:以闲民。又如:《诗·周颂》:候疆候以。
二、当“以”是虚词时
1、可以充当介词
1)把,拿。主要用来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例如:《世说新语·自新》:俱以情告。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再如:《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
2)依,按,凭。主要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依据。犹言凭、根据。例如:《论语》:何以谓之文。又如:《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再如:《史记·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在,于。主要用来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例如: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从,自,由。主要用来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例如:《潜夫论》: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又如:《史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5)因为,由于。主要用来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例如:《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以贪勤民。再如:《史记·陈涉世家》:以数谏故。
2、可以充当连词
1)为。例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又如: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常用在复句的前分句,表示因果关系,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史记·信陵君列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又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再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和,而。主要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例如: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夷以近。又如:《聊斋志异·促织》: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4)则,那么。主要用来表示表示条件关系。例如:《战国策》: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
5)才。主要用来表示紧承关系。例如: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又如:《后汉书·列女传》: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6)用、用来、以使。主要用来表示目的或结果等。例如:《列子·汤问》:智叟无以应。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再如:宋 苏洵《六国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可以充当助词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例如:清·姚鼐《登泰山记》:日观以西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例如:《诗·邶风》: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3)加在句尾,表示不肯定语气。例如:《战国策》: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例如:可以;得以;能以。
一、 "以"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7、“以”后接名词或代词构成介宾短语,常译作“把、用、在、凭借、因为、按照等”。
8、“以”后接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
二、 "以"用作动词
1、“以”后接主谓式短语,常译作“认为”。
三、 "以"用作连词。
1、 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2、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四、"以"通假
1.通“已”,已经。?
关于“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香寒”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文言文中“以”的用法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